伴随着持续高温天气,全国各地居家纳凉避暑需求激增,由此带动了美甲美睫、做饭保洁、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市场的显著升温。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痛点也逐渐显现。
在郑州某小区,一大早9点,美睫师韩梅便根据预约准时来到顾客家中,开始她的上门服务。电话预约、确认需求、当面设计方案——这已成为这类服务的基本流程。顾客李然对此表示欢迎:“炎热天气出门不便,加上有时需要在家处理事务,预约熟悉的美睫师上门就成了最佳选择,省时又便捷。”类似的需求在高温天非常普遍。
北京东城区的家电维修师傅刘强明显感觉到业务量的猛增,“尤其是空调维修,每天咨询量大幅上升”。不仅如此,上门做饭、美甲美睫等个性化服务也日益走俏。据相关调研机构报告显示,近年来厨师上门O2O市场的规模持续攀升。来自重庆、如今在北京专职提供上门做饭服务的王莉介绍:“按菜量收费,一天稳定接几单,收入可观。”在郑州从业五年的美甲师赵悦也表示,夏季本是旺季,再加上客户更青睐在家享受服务,订单十分稳定。
除了像王莉、赵悦这样的自由从业者,市场上还存在不少平台或机构。某上门做饭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为签约厨师提供订单保障,收入更为稳定,月薪可达特定区间。
繁荣之下,挑战同样突出。美甲师赵悦反映,安全和卫生是她最担忧的问题之一,一次服务经历甚至让她患上了皮肤病,如今她格外注重防护。经验丰富的韩梅总结了一套工作规范:穿鞋套、带齐消毒用具、在公共区域提供服务且避免离开客户视线,以减少纠纷。
多位受访者指出,从业门槛低、技术标准模糊是行业普遍现象。“上门做饭基本是自荐技能即可上岗”“美甲美睫行业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技术认定标准”。相比于个人接单者,部分家政公司和平台在岗前培训与技能把控上略显严格。但中介分成的弊端促使许多服务人员转向个人经营,王莉坦言:“自己接单的时薪能高出中介平台不少。”
服务定价模糊同样困扰着市场。家电维修师傅刘强观察到:“有些小问题本可通过线上解决,但有些同行却利用信息差上门收取不合理的高费用。专业性强的维修让普通用户难以辨别收费的合理性。”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辉分析,该行业的用工性质复杂多样,包含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以及自行参保的个体经营者等多种形态,给法律适用带来挑战。
据了解,我国对职业人才的技能评价,正通过“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配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逐步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将整理收纳师等新兴上门服务相关职业纳入其中。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吴明认为,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就业形态,相关认定体系正在拓展。
针对上门服务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纠纷,律师李辉建议:平台雇员应保留充分劳动证明;个体劳动者则需要做好服务记录并购买保险以分散风险。“要从根本上保障从业人员及消费者的权益,构建并完善适应新型用工特点和灵活就业形态的法律制度框架是关键。”吴明教授强调。他表示,当前劳动监察等部门已开始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保证“上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两个核心要件:一是通过法律先行,为从业者奠定坚实的权益保障基础;二是各平台需主动承担起内部管理职责,构建更为完善的权益保障和纠纷调处机制。只有法治先行、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这股夏日“上门热”走得更稳、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