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4000多公里国境线上,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一甲子。如今边境村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岗巴黑山羊、噶尔蔬菜、亚东鲑鱼等特色产品,已成为边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在隆子县珞瓦新村,群山环抱中的次仁卓玛正传授毛毯编织技艺。今年以来,她带领村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售出毛毯50余条、靠枕百余件。"计划让更多乡亲掌握手艺,共同拓宽致富路。"而71岁的同村老人次仁卓玛,将传统竹编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该村手工制品远销各地,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曾被称作"中国人口最少乡"的玉麦乡,如今已是拥有67户200余人的边境小康示范乡。2020年纽林塘村的建立,标志着"一乡一村"历史的终结。村民旦增央金欣喜地说:"家家住上带院二层楼,水电网齐全,门前还有新修的花坛。"目前全乡55户经营家庭旅馆,旺季单户旅游收入逾20万元。村支书巴桑次仁介绍:"医疗、教育、5G网络全覆盖,群众扎根边疆的意愿更强了。"
党的惠民政策筑牢了守边固边的民心根基。在错那市浪坡乡汤乌村,30年前仅两三人的巡边队伍,现已壮大为82人组成的护边队。70岁老党员次仁旦达巡逻30余载,其女索朗吉宗坚定表示:"父亲是我的榜样,定要守护好祖国的每寸土地。"从阿里噶尔县到林芝墨脱镇,父子接力、夫妻携手守边的故事在雪域边关不断传唱,凝聚起建设幸福家园、守护神圣国土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