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孩子出生后承担照料责任?这道难题正困扰着无数年轻家庭。近日,托育服务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试图为育儿家庭减负。
地方新政:机构与家庭双头补贴
机构运营补贴:四川省推出新规,自8月30日起,被认定的普惠托育机构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将依据全日制托育人头和在托时长,获得每人每月200元的运营补助。这并非孤例:山西省给予独立托育机构每人每月500元、幼儿园托育每人每月300元的补贴;北京经开区对普惠性民幼园和托育机构提供1000元/生·月的生均定额补助;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则按托班一次性发放2万元开办补助,并给予每年每个托位710元的运营支持。
普惠托育消费券:广东、江西、海南等多地启动消费券发放计划,直接补贴居民托育支出。广东的惠民托育券包括体验券和可直接抵扣费用的消费券(500元至2000元各档);海南则按婴幼儿月龄差异化补贴,最高600元/月,总额投入1500万元。此类措施意在降低服务价格、提升托育率。
政策组合拳:能否缓解育儿重压?
推动托育服务降本增效已成为多地共识。国家卫健委近期透露,全国已有1315个县(市、区)出台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或消费券等方式降低托育服务成本。不久前的《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更是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新增66万个普惠托位;到2030年,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降低家庭养育负担。
在中国人民大学陆杰华教授看来,密集出台的补贴政策传递了积极信号,表明政府正着力通过多元手段,降低行业经营成本并减轻家庭负担。这些举措或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托育领域,也可能在短期内减轻有意入托家庭的经济压力。但能否持久提升入托率,最终需看政策落地的长期实效。北京市社科院王鹏副研究员补充指出,刺激政策短期内可激发需求并促进机构转型(如提供灵活托育类型),但长期效果的可持续性需要解决托位供需精准匹配和服务质量提升等问题,否则入托意愿仍可能遭遇瓶颈。
现实挑战:供需错配下的“有托难入”
尽管政策频频发力,托育服务发展仍面临关键障碍。202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剖析了三大核心困境:地方重视不足导致有效供给短缺;机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普惠程度偏低;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超30%的三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受制于行业发展阶段和价格因素等因素,当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托位供给与需求间存在巨大鸿沟。
一边是家长的强烈期盼,一边却是部分托育机构招不满额。陆杰华教授剖析了三个关键“错配”:
1.空间错位:“一刻钟服务圈”尚未全面覆盖,托位与需求地点不匹配,特别是农村普惠托育建设滞后;
2.价格错位:一些所谓普惠机构收费仍偏高,背离了家长的心理预期;
3.质量错位:家长高度关注安全和专业性,部分机构的服务水平未能达标。
突破瓶颈:让托育服务“三可”化
陆杰华认为,财政许可条件下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但要破解困局、提升入托率,政策需更加精细,核心目标应是构建**“可及、可信任、可支付”**的托育服务。
在“可及”方面,他特别提到社区托育、单位托育、幼儿园托班等多元模式,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家庭的便利需求。
要实现“可信任”,则需完善监管体系和行业标准,保障安全与质量。
而补贴与普惠政策的目标,正是为了让服务“可支付”。
陆杰华最后强调,生育支持是系统工程:“育儿补贴代表的是直接的现金援助,托育服务提供照护支持,延长产假增加育儿时间,推动性别平等则是重要的理念支撑。只有诸项政策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才能彻底消除困扰万千家庭的育儿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