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案例引关注
近日,杭州地铁发生了一起引人侧目的闹剧。在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一名男子身着黑丝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铁门打开时以极其怪异的爬行姿态进入车厢。其行为当场惊吓到其他乘客,引发现场混乱。经查,此行为极可能是该男子为“起号”(即在社交平台快速积累粉丝和流量)的炒作手段。事后,相关短视频平台迅速反应,发布通报指出该账号通过不当行为博取流量,涉嫌扰乱公共秩序且影响恶劣,已对其进行无限期封禁处理。
奇葩起号手段频出
此类为博眼球不择手段的起号现象并非孤例。现实中,不少博主为了在短时间内积累粉丝、获取高流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使用了大量奇葩甚至踩踏法律红线的起号方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个突出的乱象是博主在公共场合如地铁、公交车中进行离奇甚至扰民的“接挑战”行为。“王××”博主在7月29日发布的视频中,竟捏爆袋装牛奶喷洒到前排乘客和整个公交车厢内,该内容反而获得了近5万点赞。记者观察到,所谓“接挑战”已成为许多新博主的热门选择:例如随机向路人泼饮料、抢陌生人的饭吃、戴黑色头套去银行取钱,更有甚者挑战在公安局前用面粉做“吸毒状”并企图逃跑等等。这些奇葩“挑战”被指可能误导价值观,带来负面社会引导。
虚假人设与“三观”话题引流
除挑战底线外,炮制虚假人设博同情、引对立也是一条“捷径”。博主“香×××”曾诉诸“原生家庭不幸”的故事引发全网关注和同情,粉丝激增进而直播带货,但最终被平台证实为编排剧本,遭到“卖惨博流量”的声讨。另如“××太子”炫耀“戏耍银行卷钱3980万元潜逃国外过奢靡生活”,更是以虚假人设挑战法律红线,同样遭平台无限期封禁。此外,靠撰写抓人眼球、毁三观的标题党图文帖来引流的行为同样盛行,诸如“让哥哥送房”、“让员工免费加班”等荒谬标题层出不穷。业内人士透露,炮制重复剧本、利用人性弱点吸引评论互动,一旦积累足够粉丝后删掉旧视频“洗白”账号,即可转化为直播带货或广告收益。
买卖账号与AI生成乱象
新技术的应用也滋生了新的畸形起号手段。利用AI生成低俗、猎奇内容正成为捷径。例如博主“齐××”使用AI制作改编《西游记》的恶搞视频,内容涉及唐僧与衣着暴露的女妖精调情等低俗情节,违背基本价值观,却因猎奇收获近24万点赞并开始带货。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宣扬“AI起号”速成的经验帖,诱导新人博主靠生成含暴力、色情或违背公序良俗的元素来吸引流量。更有直接采用买卖账号“原地起号”的方式。记者调查发现多个平台存在账号交易,如一个18万粉的男性用户为主的账号标价可达1.7万元,甚至存在专门收购粉丝过万账号进行矩阵式运营的情况。
法律风险与规制建议
受访专家指出,这些畸形起号行为可能触碰多条法律红线。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编造虚假信息严重者可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谣言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买卖账号行为则直接违反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禁止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的规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强调监管需双管齐下:事前预防,如封禁账号、屏蔽删除内容;事后强化问责,尤其针对已“洗白”账号的先前违法行为,杜绝侥幸心理。平台应在用户注册阶段明示规范,对新账号初期内容重点审核。对于AI生成乱象,赵精武建议技术提供方需加强敏感词屏蔽和生成内容事前过滤;平台在算法推荐上减少类似传播;同时监管部门应依法严惩情节严重者。中国传媒大学李丹林教授呼吁平台需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运用技术与审核手段识别违法不良内容,并依法依规处置账号、向主管部门报告,从源头上切断畸形起号背后的经济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