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的部门规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一新规由自然资源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旨在通过“刚柔并济”的监管方式,筑牢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现实需求。
破解“刚性过强”难题,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过去,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存在“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例如,部分地块因历史原因被误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或受自然灾害破坏难以恢复耕种,但调整程序复杂,影响农田整体效益。
新规首次明确了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允许对布局进行“正向优化”。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零星破碎、不便耕种的田块进行整合,将储备区内的优质耕地补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此举既保障了农田连片性,也为重大建设项目预留了调整空间。
严格管控与质量建设并重
《办法》强化了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管制,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或堆放固体废弃物。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加强农田质量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退化耕地治理等措施提升地力。
例如,农业农村部门需定期监测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档案,并向社会发布质量信息。这一规定将推动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办法》的出台,不仅服务于粮食安全战略,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灵活空间。例如,允许在农田上建设必要的灌溉设施、农村道路等配套设施,并支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布局。
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长期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矛盾,例如在严守红线的前提下,为现代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更合理的土地条件。
专家解读: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键一步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通过“优进劣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既坚守了耕地保护底线,又回应了地方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指出,此举将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供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