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方向,推动着产品形态、交通模式和产业格局的转型升级。我国在该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环节,大算力芯片与线控底盘实现规模化应用,多项交互技术国际领先。统计显示,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销售占比突破60%,产业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车是产业竞争的“上半场”,智能网联则是决定胜负的“下半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基于端到端技术的自动驾驶方案成为行业焦点。该技术将感知、规划等模块整合为统一模型,显著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感知系统多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随着规模扩大,相关零部件成本持续优化。执行端的线控技术成为实现精准控制的核心,其标准化发展路径引发行业关注。
人工智能与汽车的融合正从座舱交互向全流程延伸。信息娱乐大模型加速向全场景出行演进,智能助手逐步具备多模态交互与自适应服务能力。在产业端,人工智能已深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与服务模式创新。
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具备独特优势:复杂交通场景提供丰富数据,激光雷达等供应链日趋成熟,通信技术设施全球领先。目前,全国开放测试道路超3.5万公里,部署路侧单元1.1万余套,建设5G基站460万余个,为技术验证创造了良好环境。多地围绕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在物流配送、智慧公交等场景形成初步商业模式。
安全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专家表示,机器驾驶在标准化操作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但面对训练数据外的罕见场景时仍存在挑战。建议加强跨行业协同,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有序推进技术应用,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需构建覆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综合防护体系,推动形成主动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