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深秋时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耀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整齐排列的标准化养殖棚里,数百头肉牛正悠闲进食。理事长张少华带领工人备料喂食、清理圈舍,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现存栏肉牛800头,主要养殖生长快、效益高的西门塔尔牛。”张少华介绍,合作社自2013年成立以来,规模从最初的几十头逐步扩大。2016年,借助当地惠农政策,他们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200多户村民入股,建起千头养殖基地,规模持续稳定在500头以上。
为保障养殖效益,合作社精心配制玉米、豆粕等精料与草料混合的“营养餐”,并通过流转千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既解决了饲料来源,又利用养殖粪肥实现种养循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今年,该合作社预计出栏肉牛1200余头,产值可达1700万元以上。除了带动10多户村民发展肉牛养殖,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在这里工作四年了,每月收入3500元,还能学到养殖技术。”工人杜志录满意地说。
与此同时,在西峰区肖金镇米王村的万润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草莓等作物长势喜人。理事长米世杰正在试验棚内对比20多个辣椒品种的性状,为筛选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良品种做准备。
自2020年起,该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46户种植户共同发展,建有276座大棚,配套建设了尾菜处理厂、电商平台等服务设施,为社员提供从技术培训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目前,棚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并带动周边6个村农户新建拱棚100多座。
“抱团发展优势明显。”种植户高长权深有感触地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引进大樱桃种植,配合蔬菜栽培,今年总收入突破20万元,较以往单打独斗时显著提高。
西峰区近年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地还实施示范社创建工程,加强人才培养和财政扶持,助力合作社提升引领能力。
目前,西峰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95个,带动2.78万农户共同发展,累计创建各级示范社157个。合作社正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推动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聚,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