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上海上班族方欣近日在超市选购时发现,尽管饮料瓶身醒目地标注着“0糖”字样,配料表中却清晰列有各类代糖成分。“这难道不是误导消费者吗?”她困惑地表示。
当下市场上,标有“0糖”、“无糖”的饮品琳琅满目。随着健康理念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糖分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一些商家顺势推出添加阿斯巴甜、安赛蜜、山梨糖醇等甜味剂的“无糖”食品。
然而,“无糖”标签并不等同于健康保障。方欣坦言,自己曾因血糖问题长期选择“0糖”食品,但血糖值并未改善。经仔细查看配料表,才发现常购买的饮料和面包中均含有山梨糖醇等代糖成分。“这些食品口感甚至比普通含糖食品更甜,但因为贴着‘0糖’标签,让人放松警惕。”
法律人士指出,部分商家采用“片面真实”的宣传策略,如在包装上突出“0蔗糖”字样,却添加果葡糖浆等易升糖成分,此举可能构成误导性宣传。根据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只有当产品中对应成分含量为零时,才可使用“无”、“不含”等标识。
专家建议消费者养成查看配料表的习惯:配料表按含量降序排列,若果葡糖浆、蜂蜜等成分位置靠前,则并非真无糖;若出现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等,则表明含有代糖。同时提醒消化功能较弱者需谨慎选择含代糖食品。
业内专家呼吁生产企业履行告知义务,在包装上明确标注注意事项及适宜人群,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