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日,北京消费者王女士在外卖平台浏览时,发现一家专营拌饭的新店使用了一张看似火爆的店铺头像。然而仔细辨认后,她察觉这张展示店内外座无虚席、门口排起长队的图片实为AI生成。更令她困惑的是,这家店铺实际只是一个位于地下二层美食城的档口,既无醒目招牌,也无专用就餐区。
调查发现,此类现象并非孤例。除店铺头像外,部分商家的商品页、商家信息页中也出现了AI生成的图片。这些精心设计的图片往往营造出"精品堂食店"的假象,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商家拥有较高人气和舒适环境。
为规避平台审核,一些商家还采用更为隐蔽的"门头改字"技术。在二手交易和短视频平台上,有卖家公开提供店铺招牌修改服务,通过将实拍图中的原店名替换为目标店名,制作出真假难辨的店铺图片。此外,为满足平台"一镜到底"的视频审核要求,还有卖家提供技术合成服务,将客户店名"嫁接"至其他实景视频中。
这些造假服务的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多数卖家承诺"审核不过退全款",但同时声明对图片用途不承担责任风险。
法律专家指出,商家使用虚假图片和视频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提供图片视频制作服务的卖家,若明知其用于虚假宣传,也可能构成帮助他人进行虚假商业宣传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平台应在无堂食外卖商家页面加注"无堂食"标识。这一举措有望帮助消费者更准确识别商家实际经营情况,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