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在浙江西南山区,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山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从邻里互助养老到生态农产品增值,再到基层就业服务,一系列举措正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畲乡经理”带动万人就业
面对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景宁县聚焦“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等特色产业,精心培育“畲乡经理”创业品牌。通过联合高校开发定制课程,在成都、义乌建立实训基地,系统提升创业者的经营能力。
参加过多次培训的学员表示,课程不仅涵盖商超经营知识,还搭建了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截至目前,该培训已举办161期,培训超万人次。据统计,“畲乡经理”群体在全国经营实体超过9500家,形成700亿元级产业规模,带动近12万人就业。
当地还构建了覆盖全域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依托“乡村夜校”将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开发“畲乡小吃制作”“苔藓种植”等特色课程,以及“3D打印技术”等新兴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居民就业能力。
高山生态农产品成就特色产业
景宁县拥有96个海拔600米以上村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创造了条件。自2017年创新推出“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以来,当地大力发展高山生态农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通过建设生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措施,景宁县推出了惠明茶、冷水茭白等122款优质农产品。其中,茭白价格从每斤2元提升至6元,带动数百户农户增收。荣获国际金奖的惠明茶更是成为“惠民茶”,在澄照乡三石村,茶叶种植面积较二十年前增长5倍,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
目前,“景宁600”生态基地规模已达13.47万亩,2024年销售额实现7.4亿元,带动2.4万余名农民增收,成功走出一条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
“加双筷子”破解山区养老难题
针对山区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景宁县创新推出“加双筷子”邻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将养老助餐服务半径缩短至500米以内。
在东坑镇新和村,村民雷庆荣每天都会为两位邻居准备午餐。他表示,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也让家里更热闹。目前,该模式已在6个乡镇试点,受益老人超过300人,覆盖当地常住老人的30%以上。
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还提供了精神慰藉,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景宁县的共富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