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天下黄河富宁夏”,但黄河穿城而过的银川市却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突破水资源瓶颈,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在用水权改革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为干旱地区探索出一条人水和谐的发展新路。
一场开创性的交易见证了改革成效。今年5月,三家新材料企业通过银川“六权”改革平台,以109.2万元购得150万立方米黄河水置换指标。这笔全国首例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成功打通了“再生水—生态补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循环链条,让每一滴水都实现了从“解渴”到“增值”的转变。
改革红利同样惠及田间地头。在贺兰县立岗镇,硬化改造后的渠道和自动化计量设施让黄河水精准入田。“过去大水漫灌浪费严重,现在通过节水改造,既减少了渗漏,又解决了灌溉不均问题。”当地节水企业负责人表示。贺兰县作为试点,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2万余亩,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四五”期间,银川市已完成用水权交易118笔,交易水量突破7亿立方米,成交金额达7.18亿元,位居全区首位。
节水理念更已深入寻常百姓家。在金凤区宝湖社区,雨水回收系统和再生水利用代替了传统的自来水绿化,年节水量达3000立方米。居民们调小水流、一水多用已成为自觉习惯。目前,银川已成功创建数千家节水型单位,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近四成。
如今的银川,正以水为笔,绘就着一幅经济繁荣与生态优美交相辉映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