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期司法机关披露多起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犯罪团伙引诱下成为犯罪链条上的“工具人”,令人警醒。

17岁的小岩初中辍学后,被同乡以“日薪千元”的优厚条件诱骗至外地,实际工作是帮助诈骗团伙转移赃款。尽管他很快意识到这可能违法,但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不仅继续参与犯罪,还将三名朋友拉入团伙。最终,小岩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某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未成年人涉电诈案件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涉案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18周岁。诈骗分子之所以瞄准未成年人,一方面是看中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易被物质条件诱惑;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利用未成年人作案可以规避法律严惩。
办案民警介绍,犯罪团伙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招募未成年人:网络平台发布含“暗语”的虚假招聘信息、境外网站直接发布犯罪招募广告,以及通过“人拉人”的熟人介绍模式。这些手法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关系网络快速扩散。
司法社工在调查中发现,涉案未成年人普遍呈现“三无”特征:无稳定就学、无正当职业、无固定收入。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方式不当,也是导致他们走上歧路的重要因素。
法律专家强调,年龄绝非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司法机关在坚持“宽容不纵容”原则的同时,对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成年人将依法从重惩处。此外,需要家庭、学校、网络平台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加强法治教育、强化网络监管、完善辍学青少年保障机制,共同构筑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