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在近日召开的甘肃省“十四五”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会处,既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又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战略通道,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
为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甘肃省在甘南州实施的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工程于今年9月全面竣工。数据显示,项目区水源涵养能力较2020年提升约13亿立方米,植被覆盖率提高近3个百分点,“黄河蓄水池”功能得到有效增强。
在祁连山生态保护方面,当地投入2.91亿元实施33个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达19万亩。通过开展水资源调查、地下水监测等基础工作,持续巩固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问题,甘肃省积极推进5个国家示范工程和74个省级修复项目。这些工程完成后,将基本解决废弃矿山的治理难题,让曾经的生态“伤疤”重新披上绿装。
绿色矿山建设同样取得突破。甘肃率先建立覆盖六大矿种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并创新设立全国首个绿色矿山投融资项目库,累计获得银行贷款27.2亿元。五年来,全省共建成绿色矿山160座,其中2025年新建100座,涌现出金昌白家嘴子镍铜矿等一批先进典型。
展望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