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随着民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营养咨询服务需求显著增加。然而,市场上出现部分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通过制造焦虑、虚构案例等手段层层设套,侵害消费者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提示,呼吁公众提高辨别能力,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这些“伪营养师”常在社交平台伪装成“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形象,以短期培训证书或虚假资质作为伪装,通过编造所谓“成功案例”获取信任。随后,他们以“疗程套餐”“多买优惠”等话术,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远超出市场合理价格的产品或服务。不少消费者因此蒙受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消费者咨询的是减肥调理还是孕期营养,这些人员所推荐的方案往往高度雷同,所谓的“个性化服务”实为营销套路。
为帮助公众有效识别和防范此类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核实专业资质。正规的注册营养师需满足严格的学历、从业年限等要求并通过统一考试。消费者应主动查验对方资质证明,优先选择持有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人员。
二是坚持科学认知。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凡宣称“抗癌”“降血压”等疾病预防与治疗功效的,均属违规宣传。选购保健食品应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并查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核实产品信息。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不可轻信非专业推荐。
三是保留维权证据。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医院营养科或正规健康管理机构进行咨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注意保存聊天记录、付款凭证、产品包装及相关检测报告等。若权益受损,可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未果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