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56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2.2%,创下历史新高。这一产量是以全球8.2%的棉田面积,贡献了全球22.7%的棉花产出,“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
新疆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强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大生物育种研发投入,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等专项,推动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指出,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病虫害高发、机械化采收普及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等多重挑战,亟需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适配现代生产模式的棉花新品种。在此背景下,国内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运用分子标记选择、基因聚合等先进技术,围绕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宜机采等方向,成功培育出30多个综合性状突出的棉花新品种。
其中,金棉2号表现尤为亮眼,不仅具备耐高温、高抗枯萎病、纤维品质优良等特性,在区域试验中皮棉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13.2%,2024年推广面积达85万亩,预计2025年将突破百万亩。
与此同时,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以玉米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新海介绍,我国玉米平均种植密度仅为4000株/亩,远低于美国6000株/亩的水平,品种耐密性不足成为制约单产提升的关键因素。
“十四五”以来,科研人员聚焦高产、耐密、宜机收等育种目标,采用多基因高效聚合技术,成功培育出东科1188、中单1130等一批重大玉米新品种,将播种密度提升至5000—5500株/亩,并实现快速脱水和机收适配。东科1188在东北中晚熟区生产试验中产量较对照提升12.2%,中单1130在黄淮海区提升10.1%。
从天山棉区到东北、黄淮海玉米带,我国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突破,正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和大国粮安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