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在长白山脉腹地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菌棚连绵成片,秋耳丰收的芬芳四处飘散。菌农们正忙碌地采摘、运送,小镇的食用菌市场内,客商云集,一派繁忙景象。这座静卧于林海之中的小镇,凭借91%的森林覆盖率与独特的高寒气候,为食用菌生长构筑起天然温床。
从贫困到“黑金”的转型
昔日,“地不多,半冬过,打点粮食够吃喝”是当地生活的真实写照。转机始于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袋料栽培技术的引进。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的技术指导,黄松甸的木耳栽培技术不断升级,从半地下遮光发展到全日光微孔出耳,产业逐步壮大,赢得“中国黑木耳之乡”的美誉。
科技赋能,全链升级
“十四五”期间,黄松甸镇推动产业质的飞跃。现代化菌包加工厂使工厂化生产率显著提升;中科院灵芝地标生境项目实现种植数据实时监测,破解传统种植瓶颈。深加工领域同样突破不断,灵芝冻干粉、茶饮等新品相继研发,推动产业迈向精深加工。同时,食用菌物流园、废弃菌棒综合治理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为三产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品牌增值,绿色循环
“黄松甸黑木耳”“黄松甸灵芝”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成为全国罕见的食用菌“双地标”产业基地。论坛、供销大集等活动中,物联网、AI监测等科技装备集中亮相,展现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针对废弃菌棒造成的环境压力,当地创新“契约+保价”回收机制,建设综合治理中心,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年均减少废弃菌袋达98%。
展望“十五五”:迈向全面振兴
面向未来,黄松甸镇计划进一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黑木耳、灵芝等主导品种基础上,扩大珍稀菌类种植规模,突破加工瓶颈,发展菌旅融合研学基地,持续提升“黄松甸”品牌影响力。
从依靠“输血”到实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黄松甸镇用一个个小菌袋,铺就了乡村振兴的独特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