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深秋时节,湖北嘉鱼县潘家湾镇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内,连片的甘蓝田郁郁葱葱,陆续进入采收期。在示范园的蔬菜科技馆里,水培生菜青翠欲滴,番茄藤上果实初结,湖北省农科院派驻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刘志雄博士正通过手机记录并比对不同品种幼苗的生长数据。
作为“中国甘蓝之乡”,嘉鱼县拥有18万亩甘蓝种植面积,年产量达72万吨,占据湖北省甘蓝产量的半壁江山。其中“嘉鱼甘蓝”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市场,年产值达15亿元。
然而,产业繁荣背后潜藏着发展瓶颈。刘志雄团队在走访全县8个乡镇后发现,传统种植方式依赖大水大肥,品种单一、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升级。为突破困境,在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单位支持下,科研团队流转570亩土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四位硕博专家长期驻守,八位专家定期前来开展科研工作。
示范园集成推广了一系列创新技术:2000多个甘蓝品种在此试验筛选;水肥一体化技术比传统方式节省肥料30%;物联网与智能灌溉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5倍;从种植到采收实现机械化流水作业,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起初,当地农户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村民王永贵坦言:“我种了一辈子菜,要这些探头、管子干啥?”但随着示范田出产的甘蓝甜度高、价格好,他的态度逐渐转变。如今,看到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状况,无人机精准喷洒作业,肥水通过滴灌直送菜根,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主动学习新技术。
在潘家湾村的科技小院里,来自多家科研院所的10多名博士专家长期驻村。他们白天在实验室或田间工作,随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刘志雄表示:“我们不仅要教技术,还通过蔬菜协会帮助农户拓展销路,共同打造‘嘉鱼蔬菜’品牌。”
夜幕降临,田间的智能诱虫灯渐次亮起。科技团队一年的坚守已初见成效,示范田产品实现“零农残”,市场售价显著提升。随着更多农户加入示范种植,科技创新正为嘉鱼蔬菜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推动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