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海外华文教育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利用新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学维度,并更好地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一场聚焦于此的深度探索在温州大学展开。来自34个国家78所海外华校的校董、校长及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参加2025海外华校校长研习班,共同研讨AI时代华文教育的未来图景。
AI赋能华教:洞见趋势,掌握工具
· 理论奠基与实践指南:研习班精心设计了从理念到落地的渐进式课程体系。核心议题包括“AI如何重塑教育生态”、“AI教学助手的设计与应用”以及“智能化教师评估与管理”等。专家授课不仅解析了前沿趋势,更通过实操指导,引领学员们完成从“理解AI”到“驾驭AI”的关键跨越。学员们动手实践,利用AI辅助课件制作、作业分析等教学环节,直击日常办学中的技术瓶颈。一位瑞典华校校长欣喜表示,运用所学工具,其新学期教材编撰周期从原计划的3个月缩短至1周。
· 学术赋能,深化认知:同期举行的“华侨华人学研究”研讨会汇聚了全国64所院校的145位学者,围绕华文教育、国际移民、华商经济、侨乡文化传播等关键课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海外校长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反响热烈。
精准施教:破解痛点,拥抱新机
· 前期调研,有的放矢:研习班筹备组提前3个月深入调研,广泛收集全球华校的实际需求与痛点。“如何利用AI专业打造教学资源?”、“如何增强文化课程吸引力?”成为高频问题。许多海外校长坦言,虽接触过ChatGPT、DeepSeek等平台,但在华文教育中的专业化、深入应用仍是巨大挑战。
· 聚焦需求,强化内功:针对海外华校在技术应用、文化承续及学校管理中的普遍难点,研习班集结了教育技术、文化传播、国际管理等多领域骨干教师团队。课程框架历经反复打磨,从理论讲解到工具实操,层层递进。学员们沉浸其中,如一位爱尔兰华校管理者所述:“每一堂课都精准切中教学痛点,全程干货满满。”一位菲律宾教师体验利用AI工具创作内容成功后激动不已,第一时间将成果分享给了远方的同事。
· 角色转换,持续进化:“重返课堂,再做学生”,成为了许多学员难忘的体验。一位菲律宾教师感慨:“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浪漫。”在数字化浪潮中,海外华教工作者展现出强烈的学习意愿,持续自我更新,以更好赋能华文教育。“敞开心扉拥抱新技术是在这个时代里价值生存的关键。”一位华校领导者如是说。温大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强调,研习班的目标,正是成为海外华校教师的“充电站”和数字化转型的“智囊库”。
成果落地与愿景展望
· 拓展平台,对接资源:研习班精心搭建资源对接与合作平台。对即将启动的“博鳌全球青少年AI应用挑战赛”的详细介绍,让校长们看到了华校学子参与国际高水平科技竞赛的新路径。
· 签署长效合作协议:本次研习成果丰硕,直接促成了多维度合作:设立“海外招生点”、“艺术研习基地”;签署“中外学校结对”协议;共建“中华语言文化海外推广工作站”。一位爱尔兰校长在研习班结业后短短时间内,其学校即斩获6项涵盖教学与AI应用的合作协议,合作项目迅速落地跟进。
· 点燃变革之火:研讨的结束只是实践的新起点。参与者们纷纷着手将“新可能”转化为现实:一位新西兰校长回国后已开始推动引入AI教学并筹划组建华教联盟提升区域整体水平。一位伦敦华校校长回顾自己从“5名学生、一张桌子”起步到如今500名学生的办学历程,感慨海内外协同的力量。
· 持续深耕, 展望未来:学员们带着新知与热忱启程。无论年富力强的中坚,还是充满活力的新生代,大家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为华文教育添砖加瓦,让中华文化在AI时代焕发新生。”一位东帝汶华校校长的话语代表了共同心声。包含丽院长展望:“以此次研习为起点,全球华校将携手探索,在数智浪潮中开辟华文教育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