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当前,文旅产业正通过跨界融合不断拓展边界。科技、演艺、影视IP等元素与旅游场景深度结合,为游客带来更丰富、便捷且富有深度的出行体验,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智慧体验
科技创新正持续优化旅游服务。在三星堆博物馆,观众可通过MR设备沉浸式体验古蜀国场景,近距离“接触”文物,甚至参与虚拟考古。该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精细还原了多个核心场景,让游客在观赏实物之外获得多元互动体验。
机器人技术也为景区注入新活力。河南宝泉旅游区引入人形机器人参与表演与引导,河北山海关将机器狗与传统舞狮结合,郑州电影小镇则让机器人参与情景演出。这些尝试不仅吸引年轻游客,也延长了停留时间,提升了游览趣味性。
AI技术则让服务更精准高效。智能导览、无感入园、需求匹配等功能逐步普及,有效打通出行各环节,让资源调度更科学,游客决策更轻松。
演艺活动带动消费热潮
演出经济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每1元演唱会门票支出,可带动周边消费近5元。今年多场大型演出印证了这一趋势:周杰伦济南演唱会吸引30万人次,五月天在杭州、林俊杰在苏州的演出均带动数亿元消费,跨城观演成为常态。
各地也积极推出“票根优惠”,凭演出门票可享受景点折扣或酒店特权,促使乐迷将单次观演延伸为城市深度游,实现从“看演出”到“游城市”的体验升级。
影视IP引领打卡新风尚
热门影视综艺也成为旅游推动力。《北上》取景地昆山巴城在中秋国庆期间游客量显著增长;《难哄》让重庆多个街巷成为粉丝寻访地;《生万物》带动山东沂南取景地游客量翻倍。
综艺节目同样拉动旅游热。《乐在旅途》第三季让泉州非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西街人流量翻倍;《乘风2025》雄安专场播出后,当地“五一”游客量激增,相关旅游产品搜索量大幅上升。
此外,“文旅+赛事”模式也在释放长期效益。今夏“苏超”赛事带动江苏多地度假订单显著增长,相关主题餐饮商户数量环比上升明显,实现了从短期流量到持续动能的转化。
这一系列融合实践表明,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文旅产业正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