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层决策
    • 地方动态
    • 食品安全
    • 地方频道
    • 中港环保
    • 中港查询
    • 人员查询
    查询
    010-57279123
  • 网站首页
  • 精选
  • 动态
  • 市县
  • 三农
  • 人物
  • 法治
  • 文化
  • 科技
  • 头条

    精选

  • 2025-10-14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开幕 汇聚全球智慧共筑韧性农食体系
  • 2025-10-14 乌拉特后旗:麦草轮作新模式,黄土生金效益增
  • 2025-10-14 金秋丰收看河套:多元种植模式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 2025-08-19 红色云岭:从硝烟战场到红旅新景的烽火新生
  • 2025-08-19 中俄首座跨境铁路大桥完成不动产登记 钢铁丝路获法律“身份证” 2.2公里界江通道筑牢物权基石 为中欧班列东通道及中俄经贸提速护航

    动态

  • 全国首设婴幼儿发展管理本科专业,破解托育人才短缺难题
  • 东北首届水博会沈阳开幕,智慧水利成焦点
  • 天津邮轮旅游火热 "双轮擦肩"高效通关创纪录
  • 规范旅拍市场秩序,按下行业“规范键”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开展大型系留点火试验
  • 暑期图书馆变身“托儿所”凸显儿童看护困局
  • 龙丽高速引客来,浙南山村夏日清凉变致富“金矿”
  • 文体旅融合激活夏日经济,“金钥匙”解锁消费新引擎
  • 甘肃榆中打通山洪救援通道 干道清淤初成全面转战巷道
  • 多地出台补贴政策!托育服务如何迈向“可及、可信任、可支付”?

    市县

  • 吉林蛟河红叶经济升温 多元业态激活全域旅游

    三农

  • 福建柘荣:金秋稻浪翻涌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 广东阳春打造鳜鱼百亿级产业链,种苗供应占全国七成

  • 闽南渔村绽放世界 小簪花带来大流量

  • 雪域边关展新颜:西藏边境振兴绘就富民固边新画卷

  • 甘肃蜜瓜破浪出“海”,新农人达祖寿创温室增收样本

  • 姚庄黄桃:一颗果实的绿色蝶变与共富协奏

    法治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耕地保护进入新阶段
  • 自家安装摄像头,边界在哪里?
  • 戚薇坦诚肉毒过量致“吊梢眼”曝光医疗隐患,美容医生警示“毒王”风险
  • 深圳南山法院重判航测软件著作权侵权案
  • 斩断未成年直播利益链——三管齐下遏制MCN违规签约乱象
  • 拆穿“李鬼”:假冒账号“碰瓷”的三大案例与警示
  • 大丰警方奔袭千里追赃 反诈警示:警惕假“公检法”索要现金
  • 骗子假售后真挖坑 民警破黄金取现诈局救下12万
  • 为搏流量“无下限”:博主畸形起号乱象调查,专家吁强化平台责任依法整治
  • 虚假保险催缴骗局:警银联动 成功拦截德阳女子30万失款
国际动态 地方动态 社会广角 金融财政 深度观察

蓝色循环 生态共富:中国台州的海洋环保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2025-08-13   浏览量: 2244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浙江台州椒江的海岸边,活跃着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每天收集散落的塑料瓶、废旧渔网及各类废弃渔具,将其送至附近设立的“小蓝之家”回收点。这一抹生动的蓝色,是台州近年力推的“蓝色循环”海洋治理体系的直观体现。该体系在为海洋“美容”的同时,也为沿海居民创造了增收渠道。

“小蓝之家”在温岭箬山的负责人、渔民对接人张文祥介绍:“海里的塑料瓶回收价值很高,每斤能达到1.5元至2元。”渔民们辛勤收集的海洋塑料,最终被再生企业回收处理,变身为下游环保企业生产手机壳、服装、鞋子的原料。依靠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一条高效的价值链得以构建,成功将海洋垃圾转化为宝贵的资源财富。

构建完整链条,共享生态价值

这一实践更是一次生态共富的成功探索。借助数字化溯源技术,下游的出口企业能够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从而进入全球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而项目的中上游运营企业及认证机构则联合成立了“蓝色联盟”,特意从海洋塑料交易所得中提取20%建立“蓝色共富基金”。这笔基金用于提供物资补助、绿色信贷支持和社会保障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参与者群体,同时也保障了“蓝色循环”模式的长久运行。

全球认可的成功路径

作为项目的主要实施方,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方敏感言:“这几年大家的环保意识确实提高了。过去不少渔民觉得收集废旧渔网、塑料垃圾、油污等很麻烦,现在态度完全转变了,他们会主动询问回收事宜,因为切身获得了经济回报。”实践成果证明了模式的有效性,2023年,台州“蓝色循环”项目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的至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树立了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新标杆。

浙江实践:守护蔚蓝家园

台州的探索是浙江省统筹推进陆海一体环境治理的一个生动案例。

浙江省坐拥独特的海洋自然禀赋:陆域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海域面积则达26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岸线绵延6715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还多。

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扎实开展“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并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改革试点省份。

陆海共治,源头管控

今年7月底,《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获得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这份全国首部聚焦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将台州成功的“蓝色循环”模式经验固化、上升为法规制度,为全国沿海城市用法治手段治理海洋污染提供了宝贵的“台州经验”。

海洋污染,表象在海洋,根源在陆地。据统计,海洋中80%以上的污染物来自陆地。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强调,必须坚持陆海统筹、标本兼治,从源头堵住陆源垃圾排放入河的通道,才能避免重蹈“边倾倒、边治理”的覆辙。浙江正着力推进陆域污染源头治理、削减入海氮磷总量、加强河流生态保护整体联动,切实提升入海河流水质。“十四五”规划前四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平均较“十三五”时期显著提升了18.6个百分点。

生态也能“变现”:蓝碳的探索

深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退潮后的斑斓海岸线广场外,滩涂显露,小螃蟹、鱼儿在泥滩上活跃地跳跃、爬行。西沪港沿线的万余亩优质滩涂孕育着著名的“西沪三宝”——紫菜、海带和浒苔,这也是一笔丰厚的蓝碳资源(指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有机碳和无机碳形式存在的碳汇)。

海洋承担着地球最主要的碳库角色。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解释,浒苔正是海洋中的“碳汇能手”。科学测算表明,1公斤浒苔苗在海洋中可长成高达1000公斤的浒苔,其生长过程有效吸收水体和空气中的氮、磷、碳元素,起到显著的固氮固碳效果。“单看销售收入,渔民种养紫菜、海带的收益也许不如养殖大黄鱼、鲈鱼来得高,但若算生态效益的大账,前者贡献的价值远高于后者。”朱文荣如是说。

2023年2月28日,黄避岙乡举行了一场意义独特的拍卖会,标的物正是依托“西沪三宝”形成的蓝碳产品。最终,重量总计达2340.1吨的蓝碳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功落槌。作为售卖方之一,朱文荣的公司售出了其2022年认证的浒苔碳汇量246.1吨。这次拍卖所得主要用于浒苔苗种的培育养殖及相关固碳机理的深入研究,力求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的良性闭环。

结语:未来可持续

实践充分印证:保护海洋生态能产生实际价值,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更能实现增值。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胡盛敏透露:“市场对蓝碳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大家都在期待着更多蓝碳产品的落地。”开辟将海洋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的新路径,不仅能增加渔民收入,更能有力服务于国家的“双碳”目标,最终实现海洋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共赢。

上一条: 万年县卫健委召开医疗卫生机构医德医风有关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
下一条: 甘肃榆中打通山洪救援通道 干道清淤初成全面转战巷道
精选
内容决策
市县月刊
市县宗旨
车辆信息
一带一路
动态
国际动态
地方动态
社会广角
金融财政
深度观察
市县
市县动态
魅力城市
生态环保
特色小镇
地方频道
三农
三农资讯
美丽乡村
一县一品
精准扶贫
农业政策
人物
领导风采
独家专访
人民之声
企业家
创业者
法治
法制建设
官场现形
法治能量
法眼观察
食品安全
文化
文学诗词
历史知识
艺术音乐
非遗传承
人文教育
科技
科技聚焦
互联网
大数据
健康中国
公益慈善
头条
高层决策
地方动态
食品安全
地方频道
中港环保
联系我们
24小时热线 010-57279123 商务合作 010-57279123 版权合作电话 010-57279123

领导决策网 领导决策月刊

Copy Right © 2018-2026 领导决策网版权 京ICP备20240667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41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91110107MADGKT55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