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的周家庄村与六道沟村,在近期暴雨灾害中遭受了重创。面对山洪与泥石流的凶猛侵袭,两位普通的村支书李德林和商桂福,用忘我的坚守诠释了“主心骨”的含义。
当我们在8月4日再次见到周家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德林时,这位67岁的老人已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他骑着电动车在村里穿梭,专注地查看灾后道路的恢复进展。这一幕,与7月31日那日留下的深刻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一日初见李德林,雨水未消,他哑着嗓子指挥清淤,挽着的裤脚还在滴落泥水,脚下的老布鞋早已湿透却无暇顾及。灾难发生前,他和村干部们从最危险的地方着手,挨家挨户敲门、动员,确保村民转移安全。仅7月27日那天深夜,他还在村务微信群中组织村民连夜装填沙袋,未雨绸缪。将最后一户村民妥善安置后,28日凌晨他仍无法安心,在群内反复点名确认,电话不断,只为守护每一个生命。暴雨过后,昔日富饶的村落景象不再。这个曾经的首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果树损毁大半,田地被淹,半数民房受损,连村集体经营的工厂也被冲垮。面对沉重的打击,李德林选择了坚强面对:“只要咱们人都平平安安,村子毁了再慢慢建!”他穿着仅存的一套湿衣鞋,只因他的个人物品已被洪水卷走。他未曾停下脚步,协调供电、安置村民,与满目疮痍的现实斗争。他的坚守赢得了村民的心声:“这些干部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大汉子,”村民周翠琴由衷地说。
在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同样在灾情中喊哑了嗓子,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哑嗓书记”。时间拉回至7月27日,正在市里陪护手术中的小儿子的商桂福,接到强降雨预警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告别妻儿,驱车返回风雨飘摇的村庄。来不及停歇,他立即投入了排查转移工作。那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夜晚。与驻村干部一起,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浑浊的积水,从被雨水包围的农舍中,一口气背出了4名行动不便的老弱村民。“虽然知道撤离路线,群里也不断在提醒,但老人不看手机,听力也不好,必须一个个去敲门才放心。”商桂福后来这样解释他的坚持。
待到天色微明,大家才注意到他因过度呼喊而完全沙哑的喉咙,以及布满小腿的道道划痕。对此,商桂福只是坚定地说:“我是支部书记,为全村村民着想,是我的责任。”洪水刚退,他顾不上休息和伤处,又投入了紧张的物资分发和组织撤离的工作中。8月2日,亲眼目睹载送村民的车队终于安全驶向集中安置点时,他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路通了!最难的时候,咱们挺过去了!”虽然村民们已安置妥当,商桂福沙哑的嗓音却没有半分恢复:“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接下来要做的事还多着,一刻都不能松劲儿。”
在这场与时间争抢生命的赛道上,在泥泞与废墟之间,李德林和商桂福们如同一颗颗定心丸。他们用疲惫的身影、沙哑的声音和伤痕累累的付出,兑现着村民“主心骨”的庄重承诺,在暴雨洗礼后的土地上书写着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