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薄雾缭绕在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前岐镇柯湾村的桃园中。果农陈兴进正忙着采摘一筐筐泛着红晕的水蜜桃。手机铃声响起,村党支部书记陈斌的声音传来:“老陈,后取村那家咖啡屋要推‘鲜果特调’,点名要用你的桃子当主角!”
今年,陈兴进家种植了近150株水蜜桃树,年产量可达1万公斤。他一边打包桃子一边介绍,采摘期大约持续15天,到7月30日左右结束。采摘下来的桃子会根据品质分级,如特等果、精品果、中果等,价格从5元到15元不等,每年能为他家增收近10万元。
前岐镇的水蜜桃以其汁多、皮薄、香气浓郁、甜度高的特点而闻名。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份“舌尖上的鲜甜”,前岐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吴思逢带领党员专家服务队,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他们指导种植户们科学选种、防治病虫害等,使得水蜜桃品质不断优化,产量也逐年增加。陈兴进感慨道:“有专家指导技术,还有专门的电商团队帮我们打开销路,果子真变成了真金白银。水蜜桃现在可是我们柯湾村农旅融合最诱人的‘甜蜜招牌’了。”这份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于一场基层治理改革。今年以来,福鼎市委部署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在陈斌的带领下,柯湾村“两委”率先在前岐镇推行“三员合一”机制,将村“两委”、网格员、“六大员”等14人的队伍精简至7人。陈斌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要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先备就是改革的生动例证。身兼数职的他,在青苗补偿工作中展现了高效率:精准丈量了2公里线路涉及的百余户土地,建立了“一户一档”;牵头召开了4次协调会,成功化解了7起边界纠纷。村民老吴指着补偿公示栏称赞道:“过去扯皮半个月都难解决的事,现在三天就能理得清清楚楚。”
柯湾村坐拥丰富的山海景观资源。陈斌深知,“这金饭碗,得找会捧的人。”为此,一支专项推广组迅速成立。线上,公众号推文刷屏朋友圈;线下,团队带着全景图积极对接文旅青年创业者。成果显著:第二季度末,村里新增了3家不同主题的乡村咖啡馆(“村咖”),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比如90后店主小陈,他把过海石观景台改造成了网红打卡点,一条抖音短视频就吸引了300多人次前来,给村里带来了旺盛的人气。”陈斌介绍道。如今每逢周末客流高峰,咖啡的香气与农家乐的烟火气交织弥漫,售卖土特产的摊位常常排起长龙。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柯湾村正在积极行动:对接乡贤筹建民宿和文创项目;同时,发挥作为前岐镇“农旅融合联合党委”中心村的优势,串联照澜、西宅等周边村庄,共建“四季鲜果”产业带。视野更开阔的是,连“兄弟村”薛桥村的锂电配套综合楼项目,也被纳入了柯湾村集体的投资版图。
展望未来,陈斌充满信心:“今年我们要引进精品民宿,打造特色乡村市集,让更多大山里的优质水果飞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