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公安局石城派出所接到一起报案,沈某反映自己遭人网上辱骂并威胁上门打人。原来,当地一名网红谭某为维持热度和所谓“江湖地位”,长期在直播间对其他流量主播进行恶意攻击。当晚,谭某与主播沈某爆发激烈冲突,双方在线上互骂,谭某甚至扬言要线下“解决”。经民警调解,双方达成口头和解。
然而,第二天事态恶化,谭某纠集汪某等人,以钓鱼为借口将沈某骗至某山庄,实施推搡和恐吓。这起案件从线上骂战发展到线下暴力,暴露了网络暴力犯罪的严重性。
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空间的毒瘤,包括散布不实言论、肆意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为何难以根治?公民遇袭如何维权?记者采访发现,网络暴力问题复杂多变,需要多方协作。
警方深入调查后,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谭某团伙长期霸凌20多名网友,将受害者家属头像制成“灵牌”发布,并因网友说公道话就组织打手报复,多次纠集十余人线下约架。面对此类扰乱网络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崇阳警方成立专案组,固定电子证据200余份,走访30多人。最终,警方刑事立案,刑事拘留谭某和汪某,成功打掉这一违法犯罪团伙。
网络暴力案件并非孤例。湖北省公安厅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网安部门办理相关案件19起,其中1起刑事案件。网络暴力对被害人造成巨大精神伤害,扰乱网络生态。专家指出,打击难点在于违法行为人身份难确认,以及网暴易扩散导致“法不责众”困境。
部分网民混淆个人表达与暴力界限,将网暴视为“互撕”活动。随着技术发展,新型网暴形式涌现,法律法规适用存在衔接问题。为应对,新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将于2024年8月施行,强调源头防范和多部门协同治理。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2023年出台指导意见,建议加快研究涉网黑恶犯罪制度。
律师建议受害者勇于维权:及时保留证据如拍照或公证;联系平台要求屏蔽封禁;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权和赔偿。构建多部门联合执法体系是关键,需加强自媒体和青少年普法教育,严惩未尽责的网络服务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