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举措,我国持续实施并加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半年,这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近日的发布会上给出了回应。
预算下达提速 资金及早见效
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介绍,政策着力点之一是加快预算下达速度。中央部门预算已在3月底前完成批复,相关转移支付预算也按规定时限下达,确保资金尽早发挥实效。截至上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下达进度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7个百分点。
债券资金高效运用
在债券资金使用方面,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专项债券共计2.6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同时,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以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已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此外,发行了5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完成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作,有效提升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民生福祉优先保障
保障基本民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 养老保障:政策支持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下达补助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 医疗保障: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 教育支持: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支持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
· 育儿支持: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 灾害救助:快速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应对如西藏定日地震、四川筠连山体滑坡、贵州毕节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
消费潜能有效激发
在提振消费方面,财政政策同样积极作为。已分两批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专项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降低居民消费成本。李大伟表示,财政部门还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以增强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着力打造更多消费热点。
地方财力坚实支撑
为支持地方财政平稳运行,中央财政下达了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2.7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5%。此外,指导并督促地方稳妥开展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显著减轻了地方还本付息的压力。
李大伟强调,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民生投入持续加码
我国财政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始终是财政支出的重点保障方向。今年以来,在就业、养老、医疗等关键民生领域,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 就业优先: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继续实施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重点加强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024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
· 养老提升: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葛志昊指出,中央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并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确保超过3亿老年群众基本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具体措施包括:按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将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
· 医疗强化: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同时,加强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中央财政已下达相关补助资金5522亿元。
· 一老一小: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完善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试点。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
· 困难帮扶: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地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
葛志昊表示,未来财政部门将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的“民生含量”,织密筑牢人民生活“安全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