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执行主编 田立会 )文化根植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生生不息。所谓“传统”,“传”即上传下承,“统”则意味着有史可鉴,既包含优良的遗产传承,亦蕴含历史的深刻印证。而“文化”二字,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传承与教育,涵养世代中华儿女,造就了中华大地英雄辈出、人杰地灵之盛况,最终惠泽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这既是为了圆梦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也是立足地球村整体福祉的和平发展胸怀,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优良传统、统一决心与和平善意。这份洞见与实践,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亦是我们中华儿女自豪的源泉。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新时代下科技发展、乡村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背景下,中国县域网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摄制《青山绿水看中国》纪录片,必将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真实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画卷。这同样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我们有底气自豪地宣称“绿水青山看中国”!“绿水青山”已超越其自然形态的山水本义,更升华为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践行“中国梦”和“绿水青山看中国”理念的过程中,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广大农民追求幸福生活开辟了光明大道。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党中央心系家国、情系人民,制定了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背后,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紧随时代发展的新思想的有机融合。这二者相辅相成,使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切实为人民谋幸福——这正是中华文化深沉自信的根基所在!
乡村振兴事业中,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须双轮驱动。硬件建设倚重新技术,而软件环境——社会风尚与人本关怀——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唯有掌握在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之人手中的科技,方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福祉。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载于典籍史册,更深深浸润于每一代人的生活实践,是修身齐家之本、治国务民之智。正如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为党员阐明了修身、持家、治国、为民的责任与使命。这种对道德品格的传承与要求,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系与弘扬。思想建设层面,个体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其思想品德。幸福生活必然有赖于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若缺乏优良文化的传承熏陶,难以实现全民自觉、人人尽责的理想状态,那么“绿水青山看中国”便容易流于口号;若失去健康文化思想的引领,“幸福”则将成为空洞的许诺。因此,以“文”“化”人、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管子·牧民》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言深刻。礼义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大法,廉耻是立身处世的大节。健康的个人身心(健康的思想品德对体魄精神乃至事业前途具有关键影响,此理在《黄帝内经》、《周易》以及诸多家训中均有精辟论述)是社会安定、乡村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石。传统文化为我们的身心健康、道德规范和人生指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这份智慧,同样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佐证!
从传统村落迈向美丽乡村,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发展历程。在时代洪流中,乡村原有的淳朴民风与传统价值如何与新生事物融合统一,仍面临挑战。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去芜存菁,以法治为纲、科技为翼,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明灯,让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与育民之四纲“忠孝智信”蔚然成风。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并行不悖,如同迈开双足,支撑起新农村建设之路,助力我们共赴中国梦、走向全世界。这正是纪录片《青山绿水看中国》所展现的磅礴自信,也正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恢弘自信!
责任编辑: 陈向华 张列潮 供稿、供图: 丁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