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企协同育人,打破专业封闭性
杭州云深处科技联合创始人李超作为浙大校友,始终积极参与母校生涯教育活动。他在科技前沿分享、竞赛指导等多领域贡献力量,其繁忙日程中总为母校预留时间。"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课程设计、深化校企合作的举措,将生涯教育从'就业服务'升维为'人生导航',"李超强调,"这打破了专业学习的封闭性,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我愿助力青年才俊找到人生舞台!"
西南财经大学:"商涯"特色课程培育职场新力量
"如何为首次来蓉的游客推荐最佳火锅店?"在西南财大的课堂上,王慧老师以商科生熟悉的商业案例类比职业探索工具,带领学生突破认知边界。该校历时十五年探索发现:唯有立足学科特色的生涯教育,才能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职业情怀的栋梁。
针对传统课程学科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学校创新性构建财经人才培养模型,打造特色教材《走向商涯:商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课程实践教学占比达30%,融合仿真银行、VR实验室等数字资源,通过求职训练营、企业开放日等活动连接真实职场,形成"课堂学习+网络伴随+项目体验+企业实操+职场检验"五维体系。
为破解教师行业认知滞后难题,学校建立教师进企业、导师进课堂双机制,近三年12名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奖项。育人成效显著:某国有银行招聘中,西财本科生在名校研究生竞争中脱颖而出,招聘主管盛赞其"职业规划尤为出色"。
山东大学:AI助手"山小芽"破解生涯困惑
文学院硕士生沈楚凡通过"山小芽"AI生涯助手获得精准考公建议后惊喜不已:"它提供岗位参考,更指明努力方向并列出行动清单!"这位萌态可掬的AI助手已成为山大学子生涯规划的智能伙伴。
2024年上线的"山小芽"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学生主动提出需求"的新模式,推动学生从"职业规划"向"学业职业目标养成"转变。平台汇聚2700余名专家资源,覆盖升学、考公、就业等多元领域。法学本科生王思广体验后赞叹:"对话后生成专属档案并推送资源,极具智能化!"
目前"山小芽"已覆盖1.7万名学生,月均服务逾千人次。学校将《生涯发展:学业职业目标养成》设为新生必修课,其中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使用该平台。配套设立的10个咨询工作室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指导,配合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形成常态化生涯教育生态。
扬州大学:全周期生涯教育赋能"跨界"成长
历史专业毕业生邹金成功入职游戏设计公司,成为学弟学妹眼中的"跨界传奇"。他将成功归因于学校系统的生涯教育:"从大一的职业启蒙到古建筑数字化实践,再到个性化辅导,四年间我逐步明确了'历史+游戏'的融合方向。"
校长刘巧泉指出:"生涯教育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而非毕业季的'临门一脚'。"该校自1998年首创职业生涯体验周以来,持续构建全周期教育体系:低年级重"启蒙+体验"、中高年级重"知识+能力"、毕业年级重"决策+实战"。
为兼顾规范性与个性化,学校打出组合拳:将生涯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开展创业实践周等体验活动;设立示范学院、特色工作室等平台。成效显著: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超97%,用人单位返校招聘率超99%。
天津职业大学:职场体验淬炼职业理想
"光明行"实践队成员王天瑞在服务独居老人后感慨:"他颤抖的双手紧握着我道谢,让我决心为更多人守护光明!"队长曹学辉则在社区服务中清晰了职业进阶路径:从考取资格证书到基层眼健康服务,最终成为专业人才。
这支成立于1996年的队伍足迹遍布天津50余社区、上百所学校。指导教师王立书介绍,近年实践内容新增青少年近视防控等特色项目,让学生深度体验验光师、眼病检查医师等职业角色。
在天津职业大学,职场体验已成生涯教育核心环节。学生在中石化催化剂公司感受智能操控,在智能制造中心参与产品研发全流程。招生就业处处长任静表示:"系列实践旨在消除职业认知模糊性,通过岗位体验建立清晰职业画像,切实提升学生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