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日,部分外卖商家利用AI技术伪造“精品堂食店”的现象引发热议。有消费者实地探访发现,宣传图中精致的用餐环境与现实中的简陋档口形成鲜明对比。真相曝光后,商家遭到广泛批评,不少顾客表示将不再光顾。事实证明,靠技术包装制造的虚假繁荣终究难以维系。
随着AI生成内容日益逼真,其被滥用的风险也逐步显现。网友纷纷吐槽“现在看图都得先辨真伪”,更有观点指出“AI技术正在成为虚假宣传的新工具”。这些声音反映出公众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
在商业推广中,技术包装虽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合规底线。根据规定,商家应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可靠,不得误导消费者,同时需对商品服务的质量、价格等要素进行明确标识。对于使用AI生成的内容,必须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按照国家标准添加相应标识。
一旦突破合规红线,滥用AI技术就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服务的真实情况。从长远来看,靠虚假宣传吸引客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规范引导。在全国首例“AI陪伴案”中,法院已明确,未经许可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侵权。这彰显了司法对基本权利保护的坚定立场。
规范AI商业应用需多方协同:商家应诚信经营,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平台要加强审核,完善评价机制;监管部门则需制定与时俱进的规则指引。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
面对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网红门店”,建议消费者保持理性,仔细甄别,避免被技术制造的幻象所迷惑。毕竟,真实的消费体验才是检验商家品质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