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期有报道显示,某电商平台在“双11”尾款支付启动后突然取消限时补贴,导致大量商品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数十至数百元,部分直播间甚至出现集中退货现象。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直言成为促销规则的“牺牲品”,品牌方与主播也反映遭遇平台推诿责任。
购物节本应是商家让利、消费者获实惠的时机,如今却因复杂的满减、定金、秒杀等规则演变为“算术考场”。有消费者发现,在完成一系列比价计算后,实际支付价格不降反升。法律专家指出,这类复杂规则实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使消费者难以判断真实价格,甚至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算法杀熟”问题同样备受关注。平台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与支付能力,对不同人群实施差异化定价,如为新用户提供更多优惠,而对价格不敏感的老用户则抬高售价。这类行为因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往往难以被消费者察觉。
尽管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虚假评价”等行为,但在实际执法中仍面临技术壁垒与规则灰色地带。例如,平台可能将价格差异包装为“会员权益”或“个性化推荐”,使监管部门难以穿透“算法黑箱”认定违规。
法律学者建议,平台应建立商家“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实施价格欺诈的行为予以限制,并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降低维权成本。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常态化监督,推动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期思维,共同构建更加透明、可信的网络消费环境。
只有真正回归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购物节才能持续发挥其促进消费、提振市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