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26日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必要的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一些高层媒体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了6篇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予以发表。至此,6篇听课后的体会已全部发完。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法学硕士生 田恩萍
初始听到每周增加一门《法学方法论》课程时,我的心情并无波澜,仍保持着对公共课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地认为会是蜻蜓点水匆匆过的一门课程。但自踏入宋才发教授的课堂伊始,我便仿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个人先前的认知。在这里,法学方法论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宋教授每一次授课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法律深层含义的新认识,让我深刻意识到学知识之前必定先学会做人,即第一要义:立好人格底线,如此才能扎根在这片广阔的八桂大地茁壮成长。
第一堂课在上课前十分钟我步入教室,此时能容纳两百多人的大教室几乎座无虚席,我只能在零零散散剩下的座位入座。回头一望,我想或许是大家都曾听闻宋才发教授的名声,特地提前找到最佳听课位置来观仰学习,才会有这一座难求的情景吧。位于讲台正中心充满学术气质的师者,站在那里始终未出一声,正腰杆挺拔双手自然交合在腰间,静静地慈爱地注视着场下的莘莘学子。这一幕华发与黑发的碰触,让我心中感叹万千。上课铃响起,宋老师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的声音,在麦克风的加持下如洪钟贯耳,场下震撼一片,年过古稀的宋才发教授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话语间仍见其精神气头不输年轻人。
“严于律己”是宋才发教授在课上传授的第一个践行准则。在课堂开讲半个钟头前,宋才发教授已经在教室准备就绪。他说:要给予学生平等的尊重,要对学术以及教室抱有敬仰和敬畏之心。专注与汗水,是宋才发教授授课的极致表现。宋才发教授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几乎可以用“全身心”的形容词来形容。在长达近四个小时的课堂上,宋才发教授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热情站立着为我们授课,声音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丰富,从不照本宣科,更不会对照着展示的PPT逐字念诵,而是始终脱稿传授早已内化于心的知识,以及漫漫人生中弥足珍贵的阅历经验。每一次授课都像一场精神的洗礼,讲到激动处时,宋才发教授脸颊泛红,眼中闪烁着光芒,那一刻,教室内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纯粹情感。在秋风拂起秋意正浓的时刻,宋才发教授额头上常常挂着细密的汗珠,衣衫上那一片汗渍是宋才发教授对教育事业无私付出的外显,这种满胸腔的激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法律梦,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在座的每位学生,促使我们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不忘自我修养的提升。
“尊重包容”是宋才发教授传输的另一个理念。在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堂上,性别平等与尊重女性的话题屡屡谈及,这不仅反映了他的开放心态,也彰显了他对当今社会趋势的敏锐洞察。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群体中女性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现象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法学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一现象,宋才发教授言道,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走向一个更加包容的时代,女性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来的才华与贡献,证明了她们完全有能力与男性一样胜任任何角色。我们不仅需要女性的智慧,也需要他们的情感和视角,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话语鼓舞人心,虽已年过古稀,但思想始终保持活力与开放,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反对固步自封,保持砥砺志趣。向同学们传递了尊重女性、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展示了何为与时俱进。宋才发教授的课堂就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他的引导我真切地体会到,真正强大的社会是建立在多样性和包容性基础上的,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慎独自修,深读精研”是宋才发教授传授的读书之道。慎独,读书需静心,勿贪快求广,他提醒同学们在知识海洋中航行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浏览,而应追求深度的理解与领悟。宋才发教授主张细嚼慢咽式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将“慎独”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慎独”,意味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高度的自律与专注,用心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他告诫道,唯有这样,方能真正领悟到书籍中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书籍作者无数日夜的思考与心血,在阅读中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一本书的真谛往往隐藏在其字里行间,快速阅读或许能满足一时的好奇,但缺乏深度的积累终将使人陷入肤浅的困境。这些学习之道,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求学道路。我暗下决心在往后的生涯中,不论遇到何种挑战,都要秉持“慎独”精神,潜心钻研,追求卓越。
《法学方法论》不仅仅是法学专业的课程,它更是一扇通往广阔知识殿堂的大门。通过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文学的交织,我看到了法律的另一面,理解到法律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最令我感动的是,宋教授始终强调作为法律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法律工作者不仅要精通法律,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案件都要谨慎再谨慎。这份教导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坚定了我做一名有良知、有担当的法律人的决心。总结而言,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播下了对法学热爱的火种,让我明白,学习法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获得一份工作的范畴,它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正义的守护。感谢宋才发教授,是他,用智慧和热情点燃了我的法学梦想,让我在这条充满挑战但同样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