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袁 李华平)
序 言
一种思想,一种关乎人类命运的量子哲学,正如酝酿已久的风暴,在全球思想界的上空积蓄能量。

旧秩序的一切守护者——无论是固守形而上学教条的卫道士、沉溺于机械唯物论幻象的盲从者、盲目崇拜技术万能论的乐观主义者,还是深陷价值虚无泥潭的悲观论者——都已清晰感受到这股思想漩涡所带来的剧烈震颤,并试图联合起来,将其扼杀于摇篮或扭曲于无形。
图1:李华平先生与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皮诺•阿拉基先生在第13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贝尔格莱德峰会上
约2400年前,人类文明进入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所称的“轴心时代”(Axial Period),并构建了基本的哲学范式。然而,哲学并未随工业革命与科学进步真正迈入雅斯贝斯所预期的科学时代。即便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及量子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旧轴心时代的哲学范式仍徘徊于量子时代的大门之外。

历史一再证明,任何敢于直面文明深层痼疾的真知灼见,在诞生之初总难免被视为异端邪说;任何试图整合人类破碎知识与价值的深刻革命,在启程之际也总会被既得利益与思维惰性贬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就连量子概念的提出者普朗克(Max Planck)也曾慨叹:“新的科学真理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反对者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都死了……然后熟悉这个事实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
图2:《量子哲学宣言》作者之一袁超(Charles Yuan)
当下世界情势清晰揭示了两点不容辩驳的事实:
第一,量子哲学已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思想洪流,迫使旧范式的维护者从漠视转为紧张应对。
当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大厦,在普朗克量子常数与托马斯·杨双缝实验中波粒二象性、纠缠态与叠加态的重击下轰然倒塌;当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EPR佯谬的争辩之声仍在“上帝不掷骰子”的断言中回荡;当单个光子的双缝干涉与潘建伟团队的量子纠缠实验捷报频传;当世人仍在争论量子力学能否适用于宏观领域,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授予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和约翰·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表彰他们“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电路中的能量量子化”。
量子力学已在所有应用领域中屡试不爽,从未被证伪,证明了它的无处不在与无所不能!如此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现象,怎能不深刻影响人类的思想与思维范式,以及由这些思想构建的形而上学哲学?
第二,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哲学的形而上学嬗变已然开启。
如同古典哲学家与科学家往往合而为一,哲学与科学亦如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纠缠叠加,不断在哲学洞见或科学发现中进行“态坍缩”。从泰勒斯“万物皆水”、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思想几乎开启了全部人类科学最初的大门;从牛顿以四条物理定律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到赖欣巴哈的《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科学家也尝试以科学思维构建哲学大厦。从范·弗拉森的《对量子力学的哲学评论》(Philosophy of Science,1983),到蒂姆·莫德林(Tim Maudlin)的《量子力学的本体论》(The Metaphysics Within Physics.2007)《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In Search of Fundamental Laws,2023),再到国内学者万小龙博士的《范·弗拉森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量子力学原理与哲学思维范式已勾勒出愈发清晰的逻辑框架,量子哲学的体系化建构呼之欲出,只差临门一脚!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没有哲学是跛足的,哲学没有科学是空洞的。”让我们完成量子力学与哲学跨时代、跨学科的拥抱吧!
此刻,正是此刻!量子哲学的探索者、倡导者以及所有感知时代脉搏的人们,必须向世界系统阐明我们的观点、目标与愿景。
我们须借本宣言,回应那些试图消解、歪曲或恐惧化这一思想的种种论调。

为此,我们愿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却共同怀抱对人类未来深切关怀的思考者一道,草拟并发布这份《量子哲学宣言》。我们以博大宽厚的悲悯之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量子观察者效应的共同价值基石,以守护人类文明与和平安宁为共同责任,发出警示:若人类无法实现思维范式的根本跃迁,旧世界的悲剧——源于分裂、对抗与误解的灾难——必将以新的、甚至更可怕的形式重演!在此宣告,亦象征从冲突与痛苦的废墟中,能够生长出融合、理解与新生的希望之苗。
图3:李华平先生在第13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贝尔格莱德峰会上用英语发表《量子哲学与国际刑法》演讲
一、时代与危机:旧范式的颠覆与全球文明的生存危机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质变,皆深植于对宇宙本质及自身存在方式理解的革命性变革之中。主导过去三百年现代化进程的“牛顿–笛卡尔范式”,凭借其对确定性、还原论与线性因果律的执着,成功构建了现代知识体系与物质文明的基础。它将宇宙描绘为一台依永恒规律精确运转的巨型钟表,将生命现象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的复杂组合,将有机社会结构理解为孤立原子化个体的机械集合。该范式在激发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成就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其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种日益深重的“人类文明精神分裂症”。主客二分的认识论铁幕,将人类从自然母体中强行剥离,使其沦为冷漠的旁观者与贪婪的掠夺者,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空前危机。人的心灵被囚禁于孤立的颅腔之内,丰富世界被简化为外在、可量化、可榨取的资源仓库。对绝对确定性的痴迷,在价值、意义与目的领域遭遇彻底失败,反而催生道德相对主义与生命虚无主义的蔓延——生命的尊严、伦理之善、存在意义无法被纳入经典力学的冰冷公式。
尤为严峻的是,当人类凭借此范式所衍生的技术神力,已触及甚至即将掌握近乎无限的能源潜力(从核裂变到可控核聚变,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之时,其精神统一性、社会协调性与全球治理效能却降至历史低点。个体焦虑、社会撕裂、文明猜忌与对抗,以及全球生态、健康与安全威胁,均成为旧范式无力应对、甚至由其内在逻辑必然激化的系统性危机。人类集体手握足以多次摧毁自身文明、改变地球生态结构的巨大力量,却极度缺乏与之匹配的整合智慧、全球伦理与协同治理能力。这种力量与智慧的严重失衡,如稚童持剑,正将文明推向自我毁灭的边缘。旧范式的破产已非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任何在其框架内的修补,皆无法挽回其系统性失效的命运。
危机的根源,深植于旧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根本迷误。经典范式无法真正解释生命的涌现、意识的体验、文化的演化以及复杂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崩溃。它习惯将鲜活整体切割为僵死部分,将动态生成的关系之流化约为静态实体的固有属性,将概率性与潜在性视为人类无知的表现,而非实在本身固有的创造性特征。尤为可悲的是,在量子力学于微观层面彻底颠覆经典确定性图景逾一个世纪之后,我们主流的世界观、伦理体系、政治哲学、法律思想、经济模式乃至教育理念,仍深陷十七世纪机械论的窠臼。这种知识结构与时代挑战间的严重脱节,构成了当今认知危机与行动困境。
二、量子哲学的兴起: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内涵
量子哲学绝非将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与术语简单套用于社会人文领域。它首先是一场针对“牛顿–笛卡尔范式”的深刻而彻底的哲学革命,其精髓在于汲取量子理论所揭示的实在本质、属性认知、知识来源、概率地位、关系相干与认知互补等根本原理,以此重构我们对世界、自我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整体理解。它不是物理学的越界殖民,亦非神学或玄学的盲目崇拜,而是哲学在自然科学前沿成果烛照下的自觉更新、深刻反思与超越性综合,是新轴心时代量子哲学的启蒙。
(一)核心原理的颠覆性哲学内涵:
波粒二象性的本体论秉性:对实体二元论的超越
“牛顿–笛卡尔范式”将实在划分为彼此独立的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实体具有明确边界与固有属性。而波粒二象性揭示,实在的基本单位内禀地兼具粒子性(定域、个体)与波动性(非定域、关联),二者并非外在实验条件所致,而是互补共存、不可分割的本体论事实。此性质从根本上动摇了“非此即彼”的实体二元论,展现出“亦此亦彼”或“即此即彼”以及“可能此、可能彼”多样态的弥散随机结构。
这启示我们,人类社会中个体独特性与社群归属感、自由探索与秩序规范、民族国家主权与人类共同利益、个人权利与集体责任等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实为相互依存、相互构成、动态统一的整体。
量子纠缠与非定域关联 vs 叠加态与概率性的认识论启示:从机械决定论到关系性潜能
牛顿体系下的世界如精密钟表,遵循严格决定论与局域因果关系;笛卡尔式认知则追求主客二分与绝对客观性。
量子纠缠所揭示的非定域关联表明,关系先于孤立个体,宇宙是内在联系的整体。这为理解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与共、政治经济与社会意识网络的共振效应、信息文明的即时穿透性互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唇齿相依,提供了超越简单线性因果链的深刻本体论基础。
叠加态进一步表明,系统在观测前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并存,观测是主动介入而非被动镜像。它深刻启示我们,未来并非完全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意识、价值选择与集体行动本身,积极参与并塑造着我们共同经验的现实。
量子纠缠与叠加态共同挑战了经典决定论与客观主义认识论,强调潜在性、可能性先于确定性现实,为理解全球互联、历史偶然与自由意志的交互提供了关系性、概率性的认识论基础。
不确定性、互补原理与不相容原理的方法论导向:告别完全预测,迎接概率与系统思维
牛顿经典物理学追求对系统状态完全精确的测量、预测与控制,而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位置与动量无法同时精确测定并非技术局限,而是事物耦合关系的根本属性。当今社会,主权与人权、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个体与群体、民族与世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相互纠缠的价值关系,正陷入不确定性甚至不相容的困境——这恰恰是这些价值观波粒二象性内禀的一种非定域性纠缠与叠加态。
我们必须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迷恋,扬弃笛卡尔式的分析还原方法,转而采纳基于概率思维、互补描述与系统韧性的新方法论,学会与“确定的不确定性”共处,并发展出基于概率思维、系统韧性、适应性治理与持续学习的新时代智慧。
量子相干性与观察者效应的价值论选择:参与式的目的性建构
在牛顿–笛卡尔世界观中,观察者外在于客观世界,认知如镜映实在;系统行为具有绝对独立性。量子相干性揭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波函数相位关系的特性,是维持量子叠加与干涉的能力;退相干则标志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相干性丧失,使量子行为向经典行为过渡;观察者效应进一步强调,认知行为本身参与塑造被观测对象,并以特定价值基点与方法路径达成某种现实。
在社会人文层面,“社会共识”“文化传统”“制度规范”“共同价值观”可视为宏观的“相干性”结构,维系社会协同与稳定;而社会冲突、价值失范、制度解构与文明混乱则可视为“退相干”过程。观察者效应启示我们,意识、文化与集体选择并非外在反映,而是以价值导向持续参与并共建我们所预设的现实秩序。
(二)量子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走向量子主义
轴心时代以来的传统哲学,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转向、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转向与蒯因的形而上学回归四次重大转向。然而,这些转向如同循环在“牛顿–笛卡尔范式”建构的莫比乌斯环上,最终使“无数古典哲学大师皓首穷经所建立的体系,彻底被玩死。”
基于上述革命性原理,量子哲学正在构建一个迥异于经典范式的新世界观体系,标志着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根本转向:
本体论转向:从“实体本体论”到“关系–过程本体论”
实在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孤立自存、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动态、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持续互动过程与不断生成的事件。“存在”即相互关联,“实在”是在持续相互作用中涌现、演化与消逝的过程。
认识论转向:从“绝对客观主义”到“参与性建构论”
认知者并非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冷漠旁观者,而是嵌入世界、与世界不可分割互动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知识背景、价值预设、观测工具与视角取向,不可避免地参与甚至建构我们所认知的“现实”。观察者效应具有普遍认识论意义,那种绝对的、无视角的“上帝之眼”客观性是一种必须被抛弃的幻觉。
方法论转向: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与“复杂系统思维”
不再仅通过分解部分来理解整体,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及部分简单加和所不具备的“涌现特性”。必须研究系统内部及各层级之间的纠缠态、叠加态及其相干性互动,各相关能量、动量、角动量的量子跃迁,非线性相互作用、反馈回路、网络动力学以及整体性模式的形成与演化。
价值论转向:从“价值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困境,到基于内在关联的“共同体价值论”
量子观察者效应深刻揭示观察者的方法、立场与角度对构建预设现实的参与性与扰动性,揭示人类微观意识参与宏观社会改造的量子路径。既然万物在底层深层互联、休戚与共,那么价值便不能被视为纯粹主观偏好或外在强加规范,而是根植于维系生命、心智、社会文明这些复杂系统健康、可持续运行与繁荣的客观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人类作为观察者与改造者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时代的表达与实践指引。
三、量子哲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文明存续的终极方案与希望之光
鉴于统治地位的旧范式已明显无力应对当代人类文明的生存性挑战,量子哲学的构建紧迫且必要。其现实可能性与巨大潜力,在于它为系统性诊断这些挑战并探寻解决路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概念框架、思维工具与行动指南。
(一)必要性:
弥合文明“精神分裂”,重塑人类认同与文明根基
经典范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对立、个人与社会疏离、肉体与心灵割裂,是当代精神生态危机、社会信任崩塌与文明冲突的总根源。量子哲学通过其内在的关系性、整体性与参与性本体论,为人类重新融入宇宙生命共同体、找回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哲学基础。它揭示我们并非宇宙的偶然过客或外在主宰,而是宇宙复杂演化进程中内在、能动、有意识的参与者。就地球村而言,个体福祉与整体繁荣深刻相连,自我实现离不开他者与环境的成全。这种意识参与创造世界的理念,不仅是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生动诠释,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提供了量子力学依据,同时是疗愈现代性孤独、焦虑、无意义感与对抗性思维的根本途径,为构建基于共生、合作、互惠与共创的社会生态文明与“新质文明”伦理奠定基石。
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科技力量,引导科技文明朝向至善
当人类技术能力呈指数级增长,特别是未来可能掌握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如可持续核聚变)与强大人工智能时,如何明智、负责任地运用这种“神一样”的力量,将成为文明存续的关键。量子哲学所蕴含的非决定论、概率思维,要求我们对任何重大技术应用保持深刻谦卑、前瞻审慎与优先伦理考量。它将科技发展从单一狭隘的工具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其嵌入一个关注整体和谐、长期可持续性、生态健康与全体生命繁荣的宏大价值框架。它指引我们,技术的终极目的不应是对自然与他者的控制、掠夺与支配,而应是增强所有生命的韧性、丰富心灵体验、促进整个地球生态共同体乃至向更广阔宇宙空间的自觉、和谐与可持续演化。
(二)可能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可提供超越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石
面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网络安全、经济震荡、核扩散等任何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全球性挑战,基于绝对主权、零和博弈与霸权思维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已左支右绌,甚至成为解决障碍。量子纠缠原理从科学层面深刻揭示所有国家、所有文明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风险共担的命运联结。波粒二象性与互补性原理为超越诸如“主权 vs 人权”“发展 vs 保护”“全球治理 vs 国家自主”等僵化二元对立提供了创见思路——这在国际法哲学前沿所探索的“互补性主权原则”中已得到初步体现。这为在当今国家政治权力仍存在大小强弱能量态制约下,突破强国霸权的“强相干性”扰动,实现主权平等在内生张力下的动态平衡,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价值支撑。
量子哲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乎文明前途的伟大理念,提供了跨越国别政治、超越特定意识形态的力学支撑,证明它并非仅是道德说教或政治口号,而是对宇宙内在关联性、整体性的深刻洞察与理性顺应,是应对全球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共生的逻辑出路。
可催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的范式革命与知识大综合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理论底层逻辑仍大量残留牛顿范式假设(如理性经济人、社会原子化、线性进步观、静态均衡及各种实证主义思潮)。量子哲学将有力推动这些学科进行根本性范式转换。例如,在经济学中,从追求静态均衡的机械模型转向理解复杂适应系统的非线性、演化动力学与生态约束;在法学中,从僵化的法条主义与对抗性程序转向关注关系正义、语境考量、修复性司法与平等参与的协商性程序正义;在心理学中,从孤立的大脑计算模型转向身心一体、嵌入社会文化环境的具身认知与互动理解。这场跨学科的范式革命将释放巨大知识创新潜力,为我们更准确理解、描述与引导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系统,提供更有效的认知地图与分析工具。
四、量子哲学的批判性使命:知识体系的重建与升华
质疑与批判是一切哲学的内生职责。
在阐明量子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后,我们必须指出其一项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历史使命:它应成为审视与重构人类一切知识体系及其思维范式的批判性熔炉与新哲学模态的检测实验室。正如启蒙运动以理性批判精神审视传统权威,康德以批判哲学为形而上学奠基,量子哲学也以其对实在、知识、关系之本性的革命性洞察,为我们时代的所有科学——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提供了一把不可或缺、更为适切的批判标尺与重构路径。(同样,量子哲学本身也成为一种可供批判的哲学物种。)
我们在此郑重宣告:人类迄今为止所建构、所依赖的所有科学体系与知识范式,都必须经历量子哲学无情而彻底的批判与洗礼。
这种批判,并非意在否定科学探索的价值或摧毁已有知识大厦,恰恰相反,其崇高目的在于将科学从经典范式的隐性枷锁与不自知预设中解放出来,使其建立在与宇宙本质更为契合、更为坚实的量子哲学基础之上,从而完成思维范式的伟大升华与量子跃迁。这种批判是建设性的,是通向更高层次、更富智慧真理的必经之路。
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与超越
量子哲学本身源于对经典物理学基本概念的颠覆。它要求物理学不再仅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必须深入探究观测行为、仪器与理论语言如何共同参与塑造我们所言的“实在”。它促使物理学与哲学重新走向深度融合,深刻反思其本体论承诺与认识论前提。
对生物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批判与重构
生命是否仅是经典物理定律下的复杂分子机器?意识是否只是大脑神经元放电的附带现象?量子哲学的关系本体论、整体论及潜在的非定域性观点,挑战了纯粹的还原论生命观与计算主义心智观。它要求生物学与认知科学严肃对待生命的涌现特性、意识的主动参与性与目的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量子过程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如量子生物学所提示),从而为理解生命与心智打开全新的、更广阔的可能性维度。
对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批判与重建
如前所述,社会科学亟需摆脱“社会原子”与线性因果的牛顿式模型。量子哲学的批判将尖锐指向其理论中隐含的机械决定论、过度简化的理性人假设、对均衡态的迷恋以及对复杂系统动态的无力把握。经量子哲学严格洗礼的社会科学,将能更有效处理边际效应、存在即合理、政治正确等观念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突变、全球性关联、价值负载以及系统韧性等问题。
对人文科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等)的批判与启迪
量子哲学为理解人权保护、法治秩序及公平正义法益的建构性(而非单纯发现)、伦理的情境性与关系性、历史的多重可能性与路径依赖,以及艺术创造的超越性与整体性,提供了强大概念工具。它批判那种追求绝对、永恒、普适标准的经典理想,引导我们关注过程、关系、语境、参与性建构与创造性的不确定性引导。
综上,我们可断言:不经过量子哲学严格审视与批判的知识主张,其时代根基值得深刻质疑;不主动接纳量子哲学范式启示的科学探索,其未来潜藏巨大局限甚至方向性错误。
需注意——如同一切过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这并非意味着量子哲学已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它提出了更根本性的问题,设定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对话思维范式平台与逻辑框架。它要求所有学科领域的探索者,都必须反思其基本预设是否与我们对量子时代的宇宙与人类世界的理解相一致。这场广泛而深入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一场波澜壮阔的人类知识量子化大综合,即各学科在量子哲学元框架引导下,打破既有壁垒,重新整合其对世界的研究,形成一个更具内在一致性、更富解释力、更具实践智慧的知识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
五、辩护与回应:可能的潜在反对者的诘难
任何具有革命性的思想都必须在与批评的严肃对话中锤炼自身,使其逻辑更严密、论述更有力。我们预见并郑重回应以下可能的主要诘难:
诘难一:“范畴误用”的指责——量子效应局限于微观尺度,宏观社会现象遵循经典规律,岂能随意类比?这是否牵强附会?
回应:众所周知,量子力学诞生于黑体辐射“紫外灾难”与“双缝实验”两个著名实验,二者皆为宏观实验,却揭示了颠覆经典力学大厦的量子理论。而那个想证明哥本哈根量子叠加态诠释推广到宏观世界的荒谬性的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却是第一个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原理以悖论的反诘引入宏观世界的案例。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宏观与微观只是其体积、质量大小物理尺度的划分,分别对应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领域。而从哲学的角度讲,宏观与微观只是一个观察视角与方式的相对概念:宏观世界是由微观世界构成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只是不同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对世界的多维度理解。正如2025诺奖得主克拉克(John Clarke)所言:“量子力学的未来在于将微观奇迹转化为宏观现实。”
量子哲学的倡导者绝非声称城市、市场或国家会直接表现量子叠加或量子隧穿等宏观效应。其核心论点是,量子理论所揭示的关于实在本质、知识性质、概率地位、关联优先性的元理论框架与世界启示,对统治现代思想数百年的经典范式构成了根本性、哲学层面的挑战。正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概念模型已成功应用于生物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能揭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量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如“纠缠”所隐含的关系本体论、“叠加”所隐喻的潜能性与开放性、“观察者效应”所揭示的价值建构性)作为强大的启发式思维工具与概念透镜,对理解复杂性、不确定性、整体性与多模态生成性具有非凡的跨学科解释潜力。
此外,前沿科学(如量子生物学对光合作用效率、鸟类磁感应导航的研究)不断提示,量子效应可能在生命过程中扮演比以往认知更重要的角色。宏观经典现象被认为是微观量子行为经退相干过程涌现的结果,理解这一过渡机制本身就是量子哲学的重要课题。社会文化现象中的“相干性”(如社会共识、文化认同、制度稳定性)与“退相干”(如社会失序、价值冲突、文明解体),完全可在此框架下获得新颖而深刻的理解,这并非牵强附会,而是概念工具的创造性应用。
诘难二:“滑向神秘主义”的担忧——强调意识、参与性、整体性,是否意味着放弃理性,走向非理性主义或神秘主义?
回应:恰恰相反。量子哲学所挑战的,正是经典物理学那种排除了意义、价值、目的与观察者意识参与的狭隘、机械、化简的理性观。它呼吁的是一种更丰富、更具包容性、更能应对复杂现实的“广义理性”或自然本源的“生态理性”。这种新型理性将观察者、文化历史语境、价值取向等视为认知过程中不可分割、能量互换的内在要素,并非要完全放弃逻辑严谨性与经验证据,而是要扩展理性视野的疆界,突破定域性思维的藩篱,使其能有效处理意义、目的、价值以及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与规范性问题。这可称为一种“叠加态实证主义”的理性,它同样坚持论证的严谨、批判的反思与经验的约束,但同时坦然承认现有条件下知识的社会建构性、视角性与语境依赖性。它与神秘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出发点是坚实的科学实验与数学表述,并通过清晰的哲学论证、逻辑推理与可模型化的探索来推进,而非诉诸超自然启示、权威教条或个人秘传体验。
诘难三:“缺乏具体方案”的批评——理念宏大而诱人,但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制度与日常行动?这是否过于空泛?
回应:众所周知,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从来不是提供确定性答案的学问,而是提供如何正确思考的范式框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The mere formulation of a problem is far more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量子哲学提供的正是如何更深刻发现问题的广谱检测仪与广域工具。
我们承认,哲学范式的转换是根本性、深层次的,其应用必然是渐进、多层次的,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底层升级后,各类应用软件需时间重新开发、适配与优化。然而,已有先驱性工作展示其应用潜力,例如刚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国际刑法研讨会(2025,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rime and Criminal Law In The Global Era)上,量子哲学作为一种法哲学研究范式的探索,已开始对“互补性主权原则”等国际刑法核心原则进行范式重构。这展示了其在具体制度设计上的创新性。类似地,在生态治理中,量子哲学的整体论与不确定性认知可导向基于行星边界、适应性管理、生态红线与韧性建设的政策框架;在经济学领域,可催生超越GDP崇拜、关注综合福祉、生态公平与可持续性的新指标体系与经济模型;在教育领域,可推动从知识灌输到培养系统思维、创造力、生态素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教学革命。
量子哲学提供的是导航罗盘、更新的“思维操作系统”与一套新语法,而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答案之书。具体的“应用程序”(政策、制度、实践)需要全球各界有识之士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实验、试错与构建。本宣言的首要目的,正是唤醒这种跨学科、跨文化协同探索的紧迫意识与共同意志,开启一个集体创新的过程。
六、结论:迈向人类文明的量子意识觉醒
人类文明正站在历史的“量子跃迁”门槛之上。
旧范式所构筑的认知势阱,已越来越难以束缚人类精神对整体性、意义与和谐的深切渴求。我们面临的选择,并非如何修补一个内部已然损耗殆尽、矛盾重重的旧系统,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拥抱确定的不确定性,在无限潜能的纠缠/叠加态中,主动观察、选择并协同塑造那条通向全球共生、文化共创、生态可续的文明未来路径。
量子哲学并非提供一本包含所有答案的教条大全,而是向全人类发出的一份诚挚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参与一场伟大的、开放式的、没有终点的探索。它召唤全球的科学家、人文学者、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每一位关切地球家园与人类命运的普通公民,共同投身于这场重塑我们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与文明模式的伟大实践。
我们坚信:一个基于隔离、对抗、无限索取与盲目自信的旧文明时代,正在其自身造成的危机中缓缓落幕。
我们坚定地展望:从这曾饱经沧桑、承载历史悲怆与希望的土地上,一个基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中轴,深层联结、真诚对话、互惠共生与负责任创造的崭新文明时代,正在全球意识的萌动中,显现其最初的曙光。
让那些依旧固守陈旧思维模式、迷恋过时权力结构、企图在分裂中维护私利的势力,在量子哲学所揭示的普遍关联性、创造性潜能与整体性命运面前深深反思吧!新质文明的探索者与拥护者们,在这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中,我们将摆脱旧思维的枷锁与桎梏,获得更广阔的宇宙视野、更深邃的生存智慧、更坚韧的系统韧性,以及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可持续、更具精神内涵的未来文明的神圣权利与责任。
作者简介:
李华平196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1988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1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律师。中国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创始人。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理学、刑法学、思想史、社会学、自然科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易学等。先后在《政法论坛》、《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人权若干问题的法哲学思考》等学术论文20余篇。
主要著作:
《改造中国》(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中国之路》(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
《超越2012——世界危机与人类的选择》(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
《论天下》(作家出版社,第三版,2013年)
《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
《 思想二十年》(中国物资出版社)
《宇宙是活的》(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
《大国论——跨越时空的对话》(世界知识出版社)
《智慧年代》(人民出版社,2016年)
《人性的曙光:对话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第一卷,2018年)
《梵之音:印度思想之旅》(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第二卷,2018年)
《春秋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得思想”丛书第三卷,2019年)
《批判与超越:对话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早期思想家》(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第四卷,2019年)
《认识你自己:对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第五卷,2020年)
《周易之门》(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第六卷,2021年)
作者简介:
袁 超(Charles Yuan)
山东莱芜人。
先后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JSD)学位。
历任高级检察官,高级法官;山东省泰安市法学会首席法律专家。
兼任: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会常务理事;
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山东省法学会理事;
山东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山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山东省法官学院兼职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