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面向“全球南方”的经贸合作,海南自贸港正开启新一轮政策红利释放期。
海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周正近日向33国全球南方媒体采访团表示,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将为“全球南方”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

再过23天,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一举措将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推动海南与国际的往来更加自由便利,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效。
封关准备就绪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各项准备工作已整体完成。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硬件设施全面建成,包括8个对外开放口岸、10个“二线口岸”及配套设施均已竣工验收。
64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站全部进驻运行,信息化系统完成联调联试并保持热备状态。
压力测试持续深化,围绕货物进出、税收征管等场景开展了多轮测试,并在封关倒计时30天时启动全天候合成演练,以全面检验政策落地、风险防控和应急协同能力。
目前从各项测试情况看,封关运作整体进展平稳有序。
税收政策红利
全岛封关后,“零关税”和“低税率”政策将成为全球南方企业最直接获利的政策。
“零关税”政策覆盖的商品品类将由目前的1900多项大幅提升至6637项,“零关税”水平将由目前的21%提升至74%。
这里的“零关税”不仅包括进口关税,还包括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与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签署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只削减关税有明显不同,能降低近20%的运营成本。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中国基本税率是25%,而在海南自贸港,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15%优惠税率。
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也从内地的45%降至15%,且各行业的高端紧缺人才均可享受。
合作路径多元
全球南方企业与海南的经贸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向海南跨境提供特色优质产品或服务。
二是在海南投资设立实体,在中国大市场内生产经营。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枝平指出,海南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还可体现在加工再出口方面。
“全球南方”国家的初级产品可在海南加工为高附加值商品免关税进入中国市场。
例如东南亚的橡胶可在海南加工成医疗乳胶导管,可可豆可加工成巧克力,这些业务已在海南落地并享受政策红利。
产业投资机遇
海南为融入全球产业链,将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参与机会。
“产业构建”工程聚焦数字经济、金融、物流等赋能型产业。
“产业焕新”工程着力发展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和高端食品制造等战略型产业。
“产业聚变”工程布局商业航天、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产业引流”工程则聚焦旅游业与新型贸易,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贸易增长极。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斌表示,海南在热带农业、跨境旅游、健康医疗、数字经济等领域与“全球南方”国家形成天然互补。
企业实操指南
企业要享受海南自贸港税收优惠,需满足“实质性运营”要求。
即企业在海南需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设备设施,或对生产经营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在海南。
人员方面,企业需满足最低常住从业人员比例和居住天数标准。
例如,从业人数不满10人的企业,一个纳税年度内至少需有3名从业人员在海南居住累计满183天。
账务方面,企业的基本存款账户和进行主营业务结算的银行账户需开立在海南,会计档案资料也需存放在海南。
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采取“自行判定、申报承诺、事后核查”的管理方式。
随着12月18日封关运作启动,海南自贸港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将迎来新机遇。海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10月,海南对东南亚投资已超过54亿美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41.7%。
海南正成为中国企业与“全球南方”市场之间的双向桥梁——既是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
封关不是封岛,而是更高水平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