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数字机遇
近年来,“一根网线闯天下”的数字游民群体日益壮大,他们走进浙江的秀美山水。如何将这些短期形成的“流量”沉淀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持久“留量”,成为一项现实课题。在浙江丽水遂昌县,当地正积极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
数字游民社区汇聚创新力量
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游民”作为平衡生活与工作的新选择,在青年中广受欢迎。遂昌敏锐抓住这一趋势,将数字游民工作纳入统战体系。依托县网联会“数字新英同心荟”,遂昌开创“青年+数字+生态”融合模式,以湖山乡“天工之城”为核心,改造闲置空间,建成了Cohere青年共创社区,吸引数字游民、数字产业人才和创客群体集聚。
“我们位于湖山老街的游民社区已试营业,占地8190平方米,拥有4栋集住宿、办公、休闲于一体的建筑,提供52间房、125个工位,配套齐全,数字游民可拎包入住、联网办公。”遂昌Cohere青年共创社区运行负责人徐仲介绍道。社区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更注重精神凝聚。在徐仲看来,湖山“数字新英同心荟”是社区思想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其倡导的大团结大联合理念,能引导数字游民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感受社区温暖的同时,将专长融入地方建设和乡村振兴。
从事AI互动设计的李乐军在湖山社区一个多月,既享受了“山水办公室”的惬意,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遂昌的低成本创业环境和在地化社交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事业新支点,我们也希望积极融入本地,与乡村碰撞出新火花。”李乐军分享道。
“在地共创”赋能乡村发展
数字游民如何助力乡村?遂昌县委统战部创新打造“短期旅居+在地共创”模式。不久前,在王村口镇为期一周的“红韵新生·旅居共创”活动中,15位数字游民运用数字思维对浙西南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进行创新诠释。随后,在遂昌文旅驿站,一场文创设计“头脑风暴”热烈展开。
“我们将竹编工艺与红色文化结合,设计了‘挺进师茶礼盒’,包含DIY竹编小礼盒和陶瓷竹节杯。”数字游民杨嘉颖展示的成果,既活化利用了当地竹资源,也承载了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活动负责人表示:“后续将通过‘分成制’合作,将优秀共创成果转化为长效文旅产品,推动可持续的数字游民入乡共创模式。”
遂昌还联动多家单位,组织旅居共创活动,让数字游民深入了解当地风土民俗和文化底蕴。同时,通过举办“数字游民X创业青年”交流会、线下座谈以及数字化技能培训等系列活动,助力数字游民掌握前沿技术、对接产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为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域布局构建开放式创新工场
遂昌吸引数字游民的关键,在于其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五年前,依托湖山“湖泊+温泉”资源,遂昌在仙侠湖畔打造“天工之城·数字绿谷”,引入分时办公、共享空间等新模式,并成立“数字新英同心荟”提供交流平台。
几年间,“天工之城”引进多家头部企业,落地数字经济企业超百家,“生态+”“文化+”“数字+”等新业态在绿水青山间涌现,“数字新英同心荟”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金招牌”。遂昌不断更新政策支持数字游民成长,开展“数字游民看遂昌”“数字游民学院”等项目,在全域逐步建立一批共创实践活动场所,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单个社区承载力有限,像Cohere这样体量的闲置资产在全县也不多。”遂昌数字游民工作相关负责人坦言。因此,计划依托现有统战阵地,在全县搭建多个特色共创场所,将遂昌变为开放式的创新工场。目前,展开遂昌全域数字游民生态图,6个已建成的共创场所如神经节点般分布,每个都结合当地特色定制“创新命题”,成为吸引特定领域人才的“磁极”。下一步,遂昌将发挥统战社团桥梁作用,完善数字游民从“引进”到“落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加速其成长为县域发展的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