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固镇破解高山饮水管护难纪实
领导决策网(章荣富、程晓丽)江西上饶报道:
一根水管,两头牵挂:一头连着政府的为民初心,一头系着百姓的民生期盼。
“家里的水龙头时好时坏,用水还是不太方便。”初冬时节,记者刚走进江西广信区煌固镇丁宅村,村民林国华就指着家里的水龙头说道。他的脚下,两只水桶里晃动着刚从老井打上来的水。
群众的诉求,就是工作的方向。煌固镇党政班子迅速响应。“必须尽快解决问题!”镇党委书记陈宇立即组织干部上山下村。调研发现,2017年投资建设的33个高位蓄水池,在部分村庄因长期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水管堵塞、破损等现象,影响了包括丁宅村在内部分村民的正常用水。
煌固镇位于广信区东北部,属丘陵地貌,管辖17个行政村(居)。此前东山、汪村(个别自然村)、岭下、山底、塘里、彭宅、丁宅7个行政村的5000余居民主要依靠高位引水。望着高山上的蓄水池,如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成为镇干部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与此同时,该镇汪村村裴家自然村的成功实践,则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方向。

“咱们这高位引水的水质,比城里都不差!”村民裴义军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柱喷涌而出。这个42户人家的小山村,自通水以来用水一直稳定。
奥秘藏在哪里?“水费不是目的,长久喝水才是道理。”村中老人裴雨明坐在自家院里,边泡茶边和邻居拉家常。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通水之初就当起了“义务宣传员”。

树荫下、小店前,都是他的“宣讲台”:“低保户可以减免”“用了才交费”“钱多钱少大家定”……这些朴素的道理,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村民的观念。
村民议事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自己的水自己管”。一套“用水付费、专人维护、良性运行”的村民自治管护机制应运而生。
账本虽小,却清清楚楚:年收水费约7000元,电费6100元,结余900元支付管护工资。
“树立标杆,全镇学习!”煌固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镇里聘用汪村村水管员裴财冬为镇级水管队队长,一支专业管护队伍迅速组建。
用水管护机制,也在其他村试点运行。“我们丁宅村已经收到了4000元维修基金及部分预交水费。”丁宅村党支部书记蒋丽梅介绍。
“三级管护,责任到人”——镇有管理员、村有分管员、组有管护员。在彭宅村李家高位引水工程点,镇管理员邱喜汉正记录水位数据,村委朱小明在一旁协助。“现在我们俩就是这池水的‘监护人’。”邱喜汉打趣道,眼神却认真。
排查19项问题,预估维修金额40余万元,完成6处修复……数字背后,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民生攻坚。镇里出台《煌固镇高位饮水工程管护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和24小时报修电话。“每个供水工程都要做到有人管、有人巡、有人修。”镇分管负责人游缙杰说。

站在该镇山底村高处远眺,一条条水管如血脉般连接着千家万户。“我们正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今年,通过镇里和自来水厂协商,由自来水厂出资,延伸东山村、山底村自来水管网,年初已经完工,目前镇、村干部正组织群众集体开户。”镇党委书记陈宇说,“下一步,我们正积极争取相关政策与资金,计划推进岭下村、塘里村等地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让更多群众用上放心水。”
山下,林国华家的水龙头即将迎来“新生”;山上,清泉奔涌不息。这股流淌在山间的水流,流淌的不仅是甘冽的饮用水,更是干部“把群众小事当作心头大事”的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