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三伏天初伏期间热射病病例显著增加。作为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病死率居高不下。医学专家指出,识别关键症状至关重要:体温飙升至40℃以上、皮肤灼热(可能无汗或大汗淋漓)、极度疲倦、步态不稳,伴随意识混乱、烦躁等神经症状及恶心呕吐时需高度警惕。
热射病主要分为两类:
1.经典型: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肥胖人群。此类患者因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死率高达30%-70%。
2.劳力型:多见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能训练或户外作业的青壮年,死亡率约30%。
急救核心:黄金30分钟
热射病的本质是体温调节失衡引发多器官衰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葛洪霞强调:发现疑似患者需立即启动降温: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
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凉水喷洒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
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泡于4-20℃水中(注意防止呛水)
同步拨打急救电话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关键目标:30分钟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经典型热射病的隐匿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指出,经典型热射病因起病隐匿极易误诊:
患者多为体温调节能力弱者,被动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重要漏诊原因)
常出现大小便失禁、多器官衰竭等易与基础病混淆的症状
专家提醒:高温暴露后出现意识障碍或不明原因不适者,应及时告知医生环境暴露史。
破除三大认知误区
1.藿香正气水预防?
葛洪霞澄清:该药适用于"阴暑"(贪凉导致的消化道症状),热射病属"阳暑",既不能治疗也无法预防。
2.室温26℃就安全?
贺明轶纠正:高湿不通风环境即使温度不高仍可能致病,湿度与通风同样关键。
3.服用退烧药降温?
葛洪霞警告:非甾体类退热药会损害肝脏及凝血功能,对热射病引发的高热无效且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