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规实施效果与监管挑战
6月28日起,民航局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新规落地后,如何确保执行顺畅?监管部门需强化对多个召回充电宝品牌的管理,同时探索3C认证外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优化公共服务促新规落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建议:
1. 提升服务配套:机场和航空公司在订票、值机环节弹出安全提醒,引导乘客自查充电宝合规性;
2. 简化核验机制:推动相关部门提供居家自测或快速核验服务,帮助公众识别充电宝安全性;
3. 加强监管协同:看似微小的服务举措能增强乘客理解与支持,为安全监管奠定基础。
三、严打违规行为与平台责任
马亮指出当前隐患:
· 部分商家以虚假标识或不合格认证挑战法规,需尽快完善制度堵漏,加大处罚力度;
· 消费者应杜绝侥幸心理,避免携带问题充电宝威胁航空安全;
· 电商平台须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对违规产品“发现即处置”,从销售端切断风险源。
四、源头管控:3C认证与生产规范
清华大学何向明教授分析行业现状:
· 2023年至今民航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事件,凸显管理紧迫性;
· 行业门槛低、企业质量参差不齐,3C认证可提升准入门槛,降低事故概率;
·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2024年8月1日起,所有锂电子充电宝须获3C认证方可上市,此举将筛除大量问题产品。
五、保障认证权威性与全流程安全
针对3C认证的落地:
1. 认证价值:推动企业重视质量,消除多数安全隐患;
2. 局限与补充:认证无法100%杜绝风险,需企业严格把控制造流程、原材料采购及质量管理;
3. 长效监管:强制标准需配合生产端规范化管理,形成“认证+制造”双重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