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开展五年来,在全省九个村镇精准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推动多个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安阳市滑县王庄镇大柳树村,这个昔日的"零蛋村"如今已建成5条现代化生产线,可生产20多种农副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省农科院加工研究中心为其量身打造了"花生加工+特色林果"产业链,形成产业闭环,促进村民就地就业增收。
面对濮阳市濮阳县海通乡后双庙村劳动力外流困境,项目团队创新推出"跨村技术联动"机制,由邻村技术员提供育苗支持,同时培育本村技术力量。专家团队设计的"简易大棚+一棚三熟"模式,使亩均收益超万元,其中"七彩番茄"更是成为市场爆款,亩收益达12万元。
周口市西华县迟营镇孙庄村则探索出科技与品牌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通过推广优质西甜瓜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在实现亩产增收2256元的同时,化肥使用量降低17%。该村打造的"百农园"和"西华小西瓜"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亩产值突破2万元。
河南省农科院农经所专家表示,从产业链构建、模式创新到品牌培育,这一系列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兴农模式。通过"一村一策"的精准施策,不仅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也为同类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