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种子基石”
土墒23.5%、温度22℃、光照强度68000勒克斯,当前玉米处于灌浆期,需追加磷钾肥,建议每亩施肥量12公斤……”在王建军的玉米地里,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时接收来自田间的“数据报告”。这些数据源自分布在田间的多要素智能传感器,它们如同“农田医生”,24小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态,通过物联网系统传输至云端平台,经AI算法分析后生成精准种植方案。

不仅如此,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的普及,让种植变得更加高效。“以前100亩地打药需要5个人忙两天,现在一台无人机半天就搞定,用药量还减少了15%,既省钱又环保。”王建军介绍,今年他的120亩玉米地全程采用智慧种植技术,亩均生产成本降低近200元,产量却提升了25%。
在西北干旱地区,科技更是破解了“缺水”难题。甘肃张掖的戈壁农业示范基地里,日光温室大棚采用“光伏+滴灌”模式,光伏板发电为大棚提供能源,滴灌系统则根据作物需求精准输送水分和养分。“我们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水利用率从传统种植的30%提升到90%以上,在戈壁滩上种出了高品质的圣女果,亩均产值突破3万元。”基地负责人李娟说。据统计,目前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提升至0.57,智慧灌溉技术覆盖耕地面积超1.2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