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植根于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历经二十载光阴,浙江持续探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进,成就中国首个“生态省”,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于此悄然发生。
民众生活的绿色变迁
绿水青山的守护,正深刻改变浙江百姓的生活图景。
· 在衢州常山路里坑村,曾饱受石灰窑污染困扰的土地焕然新生。当地创新求变,废弃的羊棚摇身变为咖啡馆,老旧石灰窑亦改造成面包窑。村民曾美君在此习得新艺,她创下单日制作786杯特色柚香拿铁的纪录,成为乡土变迁的生动注脚。短短时间里,村里兴起的新业态为150多名村民铺就了“家门口就业”的增收之路。
· 宁波象山黄避岙乡则依托海洋做文章。在提升黄鱼支柱产业时,该乡率先采用环保型复合网箱升级养殖模式,并同步实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新技术的引入,正如村民钱国敏所感慨:“养殖空间虽减两成,鱼苗存活率却能提升15%”。与此同时,一条串联六大海滨渔村的“斑斓海岸”旅游线应运而生,游人纷至沓来,体验海上渔排、骑行露营的乐趣。生态红利惠及大众,村民开出的精品民宿时常一房难求。
绿色动能引领发展转型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双轮驱动,不断提速浙江产业经济的绿色变革步伐。
· 舟山秀山岛上,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屹立东海之滨持续运行逾8年,累计输出超810万千瓦时绿色电能,等效于节省3132吨标煤使用,减少7811吨碳排。总工程师林东展望未来:“通过开发东海黑潮流与百兆级技术更新,发电成本有望降入0.3元人民币/千瓦时的新区间。”
· 杭州临平的茧SPACE产业园,则作为浙江首个民间资本主导的低碳示范园区崭露头角。它系统集成了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微网等设施,并对楼宇暖通、照明等系统实施深度节能改造。此举预计年均可收获节电收益约10万元,光伏售电收益158万元。
一系列成效印证了浙江结构之变:二十年间,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0.3%攀升至19.5%;截至2024年底,全境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46.4%,规模史上首超火电,光伏亦首次超越燃煤成为主力电源——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章春华如是总结。
浙江实践的全球价值
浙江的探索更为世界贡献了可借鉴的绿色转型“中国方案”。
· 在金华武义县,拥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坛头村借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焕发光彩:昔日淤塞河滩化作生态湿地,古建雅舍变身迎客“会客厅”,并打造出融合民宿与文创元素的产业园。2017至2024短短数载,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3.5万元。
· 这份实践获得国际高度认同:自2018年起,浙江相关项目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除驱动乡村巨变的“千万工程”外,在荒漠播绿1.22亿株的“蚂蚁森林”项目、创新再生利用海洋塑料污染的“蓝色循环”系统亦跻身其中。
正如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近期在浙所言:“‘两山’理念不仅重塑中国,也影响着世界治理观。它启迪世人:在守护地球家园与促进经济繁荣间,不需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而应追求鱼与熊掌皆可得的共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