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赤水河谷的红缨子高粱丰收时节,一场主题为“丰收敬粮农 质量承千秋”的农事盛典——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于贵州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圆满收官。这场融合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社会责任的盛大活动,通过一粒“红粮”的生命旅程,勾勒出茅台深度参与农业反哺、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图卷。
活动现场,一场融入现代舞台艺术的“归仓古礼”尤为瞩目。身着传统服饰的粮农们在茅坡村高粱地里,将颗颗饱满的红缨子高粱郑重归仓,以祭文祈求五谷丰登。富有感染力的《舞丰年·鼓乐山河》、《穗浪梯田》等节目巧妙融入了茅台制曲、下沙等核心酿造技艺,直观呈现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交响。
聚焦田间地头,创新的脉搏同样强劲。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种子的发布备受期待。该新品依托分子育种技术实现了三大飞跃:生长期从传统品种缩短至118天、株高优化至210.1厘米、抗倒伏性显著提升;亩产跃居367.55公斤、支链淀粉含量接近99%,同时单宁降至1.37%。“这些改进大幅提升了高粱机械收割适应性,有效应对了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解释道。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致辞中深切指出:“红粮最终流向餐桌,不仅是种子的蜕变史,更是其价值的升华史。”被誉为“天生为酒”的红缨子高粱,其深根系特点成为赤水河流域生态智慧的关键一环——在坡地轮作模式中,它固土保水;与浅根系作物协同轮作又养护土地肥力,维系着区域农业生态的可持续性。
这种与水土深度相融的禀赋,奠定了茅台酒独特品质的基石。在赤水河流域的崎岖山地间,红缨子高粱随坡起伏种植,成熟期的差异促生茅台独特的“两次投料”(下沙、造沙)工艺。其固有的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极高、耐蒸煮、透气支撑性好等特征,完美契合多轮次深度发酵需求,为最终经历约30道核心工序、165个关键环节,酝化出闻名遐迩的国酒琼浆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2001年起步有机高粱基地建设,茅台持续投入累计超过18亿元。如今,在“一证、一图、一地、一库、一网”的数字化管理框架下,实现了种植到收购的全程追溯。基地核心覆盖仁怀、习水等地,稳定种植超60万亩,并辐射带动国内十余省份推广种植面积逾3000万亩,形成了总产值高达750亿元的特色农业体系,惠及农户850万人次,累计助农增收超过100亿元。
农业反哺惠农企,共享成果富粮农。茅台通过独创的“三免一保”(免费供种、免费有机肥、免费生物制剂、定价保底收购)订单契约模式,将原料基地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第一车间”。数据显示,高粱收购价相较2002年增长了460%,年均带动着20万农户走上增收快车道。仁怀市喜头镇的“匠心粱农”王满代表道出了众多农户心声:“茅台订单保底价从最初每公斤2元一路涨至11.2元,让我们种得更安心、更积极!”她创立的合作社承包土地逾610亩,年用工3600余人次,发放工资72万元。
产业链拓展之路持续延伸。王莉介绍,茅台组建红缨子农业科技公司,推动良种繁育市场化进程。高粱不仅是美酒原料,酒糟的科学循环利用更形成了“红粮酿美酒—酒糟还良田”的生态闭环,实现了资源高效流转与价值深挖。“这种‘顺天敬人’的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所长张立异给予了高度认可。
活动的颁奖典礼上,16位长期耕耘奉献的农户荣膺“匠心粱农”,1位杰出代表获颁“红缨之星”称号。他们的故事是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
此片土地的价值还在不断被重新发现。农业农村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特别提出:“红缨子高粱饱含深厚的历史、民俗与生态价值,其形成的特色山地农业景观意义非凡,具备申报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
“以订单农业形式保障农民种植收益是企业助农的最优途径。”中国农科院专家王秀东评价道,“茅台‘三免一保’模式精准地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要求内化为企业行为准则,既筑牢了发展根基,更打造了‘特色产业全域反哺乡村’的宝贵经验。”
当晚的丰收庆典晚会在充满民族风情的苗岭歌笙、安顺地戏等非遗表演中开场,将丰饶的高粱地瞬间化为文化盛宴的舞台。《永远相信》、《红彤彤》等歌舞节目交织互动,既展现了黔北大地的独特韵味,更传递出茅台人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深切敬重与矢志传承。
从田间一粒种子的精心培育,到窖中流淌的一滴玉液,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不仅是致敬自然馈赠的礼赞诗篇,更是现代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事智慧的焕新与乡村振兴的生动脉搏。在这条传奇的赤水河畔,古老的农耕智慧与尖端的科技力量、深重的企业担当与农户满怀的期冀紧密相连,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