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清晨,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化乐镇泵井社区笼罩在持续的强降雨中,村庄原本的宁静被一种紧张氛围取代,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机。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划破雨幕,惊动了所有人。“书记,警报响了,快点过来!”的呼叫声迅速传开,紧接着是“后面大山要垮了!大家往安全的地方跑!”的急切警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瞬间展开。
村民组组长李学权在11时05分接到地质灾害监测仪的警报后,立刻通知村党支部书记,同时用大喇叭高声呼喊,催促村民迅速撤离现场。短短15分钟内,全体村民被安全转移,包括最后一名腿脚不便的居民在11时20分被村干部用担架抬离危险区。11时35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约9800立方米的堆积体轰然滑落,碎石冲过防护网,在距离最近民宅仅61米处停下,形成长达70米、宽40米的滑坡带,吞噬了30多亩玉米地和部分基础设施。幸运的是,由于快速响应,没有人员伤亡或房屋受损。
这场成功避险的关键在于高效的应急机制和村民的团结协作。李学权回忆道:“管家幺岩是滑坡高发区,每年汛期前我们都做好转移准备。”7月1日当天,他听到警报声和山上滚落的碎石后,果断组织救援,挨家敲门呼喊,村民们在泥泞中互帮互助,搀扶老幼撤离。化乐镇副镇长王国兴和村支书杨茂迅速带队行动,王国兴甚至将自己的雨衣让给体弱老人,并指挥设置警戒线和转运车辆。73岁的残疾村民张腊庆被抬上车时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眼中含泪。最终,115名群众被妥善安置:73人投靠亲友、31人转移至安全住房、11人集中在村活动室。
技术预警为这次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2018年安装的地质灾害监测仪和2024年新增的2644平方米柔性防护网发挥了关键作用。水城区地质防治中心主任晏和增在赶往现场途中通过电话强调:“立即划定管控区,安排专人监测滑坡后缘!”目前,无人机正实时监测滑坡动态,严防次生灾害。水城区有4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5万多人,全区通过“人防+技防”措施,包括446处自动化设备和数百名巡查员每日多次监测,已安全撤离近3000人。村民夏庭任感慨:“多亏预警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泵井社区的避险成功源于预警技术的支撑和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他们平时筑牢安全防线,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灾害面前展现了担当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