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个有点特别的地方?那就来左滩吧!”复旦大学硕士生杨玉晴通过镜头,热情洋溢地向大家推荐广东顺德龙江的左滩村。她以青年学子的独特视角,探索乡村的“全新打开方式”,让这片宝藏之地被更多人看见和感受,用青春的活力为乡村注入新生的力量。
7月11日,“菁英展翅 梦启凤城——2025年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在顺德拉开帷幕。活动聚焦“青年赋能”,同步启动了以“镇村出题、高校揭榜”为模式的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的实践团分赴7个村落,在为期一周的“创未来·乡见顺德”实践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五宗‘特’”:解锁乡村魅力新视角
在左滩村,杨玉晴所在的复旦大学团队的核心任务是思考“如何让游客愿意来、方便玩、还想再来”。他们最终锁定了一个直击人心的主题——“我一直想去一个有点特别的地方”。学生们扛起摄像机,用镜头捕捉左滩的“五宗‘特’”:河鲜特别鲜美、建筑特别文艺、打卡点特别出片、空气特别松弛、村民特别勤劳。
“在短视频时代,要用最短时间抓住观众眼球。”团队成员王赫阐释了他们的传播策略。团队将诱人美食、历史底蕴与独特氛围浓缩进两分钟的短视频,有效激发观众的度假消费愿望,为乡村旅游赋能。左滩远近闻名的“鱼生”虽好,但游客常因店铺分散而犯难。尹佑祺和伙伴们跑遍了河鲜街,精心手绘出精准的美食地图,让消费需求能直达村民店铺,“把乡村游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团队创作的涂鸦风实景海报也获得游客点赞,像“放下心里的担子,提溜起虾的须子!”这样的金句,精准击中了都市人向往乡村的心弦。
团队以“青年智慧”推动乡村故事“看得见”、成功经验“带得走”、家国情怀“扎得下”。左滩村党委书记邓奋雄高度评价:“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乡村故事,探索可持续传播路径,复旦学子打了个好样。”带队教师姜懿宸也表示:“社会实践让同学们更深入理解乡村,探索了乡村旅游的有效路径,学生们也从中受益良多。”
“西江文旅带”:串联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西江的风拂过桑基鱼塘,北京大学实践团沿着40公里的岸线,为均安镇星槎村、南浦村描绘“西江文旅带”的蓝图。同学们系统整合河涌生态、龙舟武术非遗等资源,探索推动传统渔业村落迈向农旅融合的新路径。
为了解决岸线割裂、游客体验单一的问题,北京大学硕士生李卓起介绍,团队设计了清水径、观水径等主题路径。他们将工业遗存改造的青年打卡地、“拾伍里”红砖民宿区和马术产业基地串联起来,力求形成完整的沉浸式体验环线。为唤醒乡村记忆,团队还计划在古渡口复刻老水车,在老榕树下设置龙舟工匠互动角。“我们希望让乡村每个角落都能诉说独有的故事。”李卓起说。
“方案精准抓住了西江的灵魂。”共青团顺德区委员会书记欧阳嘉声为这个创意点赞。作为土生土长的均安人,他认为方案里提到的旧烟囱设计,“一下戳中了我的心。这片曾经的地标荒废很久了。现在年轻人想到让它‘开口说话’,让人感到西江的魂活过来了。希望能召唤更多年轻人回到这片土地。”
“画骨点睛”:让非遗焕发青春光彩
游客举着手机导航,却常在伦教街道三洲社区的古巷里迷路。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团为此设计了一幅别致的手绘地图:鸟瞰视角下,河涌像绿带串起祠堂和古桥,橙白标识如小灯笼般点亮鱼生老店和龙舟作坊。“用画笔给三洲‘画骨点睛’,按图索‘迹’,吃玩不迷路!”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吴嘉翔自豪地介绍他们的“导览神器”。
更大的挑战在于活化顺德非遗。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香云纱染整技艺,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却带有“妈妈辈面料”的标签。团队决心让它焕发青春。他们提出,将制作香云纱的边角料变身国潮发带、醒狮纹小包,定价百元内,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与时尚品牌合作,把关山月名画《红梅傲骨》的意境融入渐变丝巾设计;还有同学提议建立博物馆,用香云纱复刻大师画作。“让每一匹布都能讲述岭南的故事和文化。”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张扬芸道出他们的愿景。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贾静怡则为古镇创作了独特的IP形象:长脖子的白鹭“洲小鹭”披着象征顺德精神的云肩,圆滚滚的锦鲤“龙圆圆”顶着荷叶吐泡泡。设计中蕴含顺德密码:鹭翅的弧线灵感来自粤剧水袖,尾羽藏着镬耳屋花纹;锦鲤身上有聚宝盆元素,还有龙纹与鹭羽呼应“龙凤呈祥”。主色调来自伦教糕的乳白和双皮奶的软糯感,辅以跳跃的龙舟橙。“当这些文创出现在年轻人的咖啡杯、背包上,三洲的魅力随之传播。”贾静怡介绍,团队希望以“四季”为主题,有节奏地推出文创周边。
“时光98街”:怀旧物件里的潭洲魂
陈村镇潭洲村的干部被中国人民大学实践团学生们的认真与投入打动,“前几晚下暴雨,学生们还撑着伞实地调研”。人大师生为潭洲村“时光98街”量身打造了一套整合文旅设计方案,巧妙融入搪瓷缸、磁带墙、老电视等怀旧物件,引导游客“按图索‘年代’”。“一个水杯勾起了潭洲魂!”村民们看着设计图册中的灯塔保温杯、火龙头手偶,连连点赞。
设计之外,更是情感链接与文化表达。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李旻哲介绍,他们尝试让村民共同参与未来街区的共建共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文越专为潭洲村设计了全新的标志识别系统。该标志以汉字“潭州”为核心,融合飘逸龙舟元素构成飞舞腾跃形象,采用鲜明色彩象征五彩斑斓的乡村生活与文化内涵。“我们希望这些设计是可以生长、可以被继续书写的故事。”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吴翔宇看来,设计的目的,是“种一颗能开花的种子”。
多元实践:探索乡村的无限可能
天津大学实践团为大良街道升平社区重新规划了亲子研学路线。实践团指导老师李彦达介绍,团队设计了“小小状元郎”精华路线,学生们可以用特制卡片比对古建筑纹样,亲手拆装瓦当模型,在游玩中读懂岭南建筑智慧。
中国美术学院实践团则创造性融合龙的造型元素,对龙涌水闸建筑外观及周边环境进行再设计,打造龙形水系景观,同时创新打造龙涌口“六宝”文化IP。他们记录下端午节紫色龙舟巡街的盛况,老师傅修剪桃树的巧手也成了镜头下的风景。
“百企千岗万人”:顺德向青年敞开怀抱
七天的顺德实践,让高校学子脸上淌着汗水,脚底沾上乡村小路的泥土。欧阳嘉声寄语青年学子:“七天的实践只是开始,希望你们能更深度地参与顺德的发展。”连接学子和顺德的重要桥梁——“百企千岗万人”实习计划正热切展开。据悉,自2025年起,顺德未来5年内每年开发超2000个优质实习岗位,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民企500强岗位比例不低于50%,力争吸引累计超过1万名高校大学生来顺德实习实践。
“百企千岗万人”大学生实习基地代表、广东森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小波直言需求:“我们公司以前是做家具支架的,技术含量不高。现在转型搞新产品研发和营销,主要靠95后年轻团队。我们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创意和活力。”
求贤若渴的顺德向年轻人才抛出诚意满满的“大礼包”:今年首次推出实习住宿全免政策,为参与计划的区外且在顺德无住宿的应届或毕业5年内大专以上实习生提供最长两个月免费“拎包入住”。这项福利覆盖全部镇街15家青年人才驿站。
欧阳嘉声表示,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年轻人感受到顺德的温度和吸引力,“希望青年人才能走进顺德、了解顺德、爱上顺德,留在这里和顺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