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湖州长兴莱美科技的印染车间,你会看到与传统工厂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台台智能染缸严格按数据完成精准上色,全过程稳定可控;不远处,浙江金三发集团的湿干巾车间里,自动化产线高效运转,机器人代替人工承担了主要作业。
此刻在浙江大地上,类似的“绿色”场景无处不在:印染生产线源源输出生态产品;产业集群密切协同推动“浙产”新能源汽车驶向全国乃至全球;“核风光水蓄氢储”组成的综合能源体系初具规模;绿色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至绿色产业……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发展理念的深刻烙印——从二十年前播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已经在浙江这片沃土深深扎根、枝繁叶茂,生长为全省发展的重要基因。它发端于乡村田野,最终勾勒出一条以“护绿”为起点、催生“金山银山”、带动全域跃升的绿色发展康庄大道。
提质增效:植绿焕新 赋能经济“含绿量”提升
回溯历史,长兴县虽得名“长久兴旺”的寓意,却曾因依赖传统粗放的高耗能产业而面临发展困境。2005年起,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的现实压力,这座浙北小城毅然决然启动了“壮士断腕”式的转型。
通过持续关停低效企业、重构工业布局、盘活生产资源,长兴开启了艰难的蜕变之旅。仅2023年一年,该县便腾退工业低效用地逾两千亩,关停“低散乱”企业(作坊)超200家,并聚焦纺织、水泥、耐火、印染等重点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当前”,该县经信局副局长白强(化名)说,“我们已完成11家印染企业的‘绿智’改造,1.4万多台生产设备接入纺织云平台,成功入选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改造试点县。”
长兴并非孤例,放眼全省,“绿色智造”正成为浙江产业升级的鲜明底色。在杭州,有公司将废弃塑料再生为高档纤维丝线,并利用生产过程余热大幅减碳,年减排约八千吨。在绍兴,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速数码印花设备生产效率提升近二十倍,能耗反而降低四成。湖州南浔的木业集群更是构建了全产业链的绿色体系,创造年产值超百亿规模。这些生动实践,共同诉说着产业升级的“绿色革命”。
浙江在产业转型上的定力持久而清晰——强化标准、品牌、质量引领,深入推行“智改数转”。今年上半年成效初显:全省17大重点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和技改项目投资强劲,工业增加值和销售产值同比稳步增长。
聚势赋能:集群发展 撬动新质生产力崛起
在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浙江积极抢滩未来,培育增长新引擎,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集成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走进金华开发区,达亚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厂区紧密相邻。满载车身部件(如钣金件、一体化结构件)的运输车辆频繁穿梭,平均仅五分钟一趟,日送货量破百次,展现了供应链的极致高效。这正是浙江新能源产业链条高效协同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省以杭州钱塘区、宁波前湾新区为核心引擎,13个区块协同联动的产业集群已成型,覆盖了从整车制造到精密零部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快马加鞭”: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已迈过万亿大关。今年,更有18家浙企入围全国零部件百强,5家进入全球榜单,涵盖电子、热管理、底盘等核心领域。吉利、零跑等本土品牌凭借独特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持续拓展空间。
在绿色能源技术前沿,浙江亦全速奔跑。杭州高新区(滨江)今年夏季迎来了首个未来能源产业孵化器,短短时间便汇聚了涵盖太阳能电池、全固态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近20个前沿项目。紧扣“双碳”目标,浙江全面布局光伏、储能、节能环保等新能源细分领域,成效显著。以滨江为例,区域内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可观,上半年其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内规上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更是势头强劲。
创新赋能:金融活水 “贷”动绿色转型跃升
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完善生态的支撑。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省,浙江充分发挥金融的撬动效应,让生态价值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创造出“借绿生金”的良性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末,全省就有791.2亿元碳减排专项贷款精准投放至1103家企业,带动减碳近1145.8万吨;同时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达952.8亿元。
创新步履不停:浙江率先发布包括《纺织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等多项转型金融标准,相关实践已让65.5亿元纺织业转型贷款落地见效;在农业领域,亦创新推出“绿色转型挂钩贷款”等产品,试点地区转型贷款累计已达4.5亿元,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浙江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探索同样领跑全国。湖州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创新构建“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信贷支持”混合融资模式;衢州则发布了全国首个《银行业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南》,其经验作为中国范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展示,向世界输出了“浙江方案”。
从“植绿焕新”提质传统产业,到“集群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再到引“金融活水”“贷”动绿色转型——二十载春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光辉在之江大地生动实践。浙江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的最优路径,谱写了人与自然双向奔赴、协同共荣的壮丽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