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去围海养殖对滨海湿地造成的严重生态破坏,盘锦市自2015年起,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启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行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即是大力实施“退养还湿”。十年来,598户养殖户成功完成了从传统围海养殖向生态友好的开放式养殖方式的转型,总计8.59万亩曾被占用的养殖滩涂重获新生,恢复了其自然生态属性。海水潮汐得以重新自由进击,开始生动地“雕刻”出自然演化的优美岸线。
其中,2018年正式启动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扮演了关键角色。据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磊介绍,该项目的核心目标正是退出围海养殖、恢复滨海湿地生态。通过这项重点工程,5.37万亩滨海湿地得到有效修复,15.77公里的自然岸线重焕生机。拆除的养殖池塘让位给自然演替,加之“退养还湿”工程累计完成的8.59万亩湿地恢复,包含2015年的2.3万亩、蓝色海湾的5.37万亩及大凌河项目的0.92万亩,显著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黑嘴鸥、斑海豹以及大量候鸟的关键栖息地。
丹顶鹤这一湿地旗舰物种的显著回归,离不开人工力量与自然修复的双重努力。在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丹顶鹤野化基地,饲养员们正进行着精细的野化训练。何玲玲作为基地的一员,揭示了训练的关键过程:“这是逐步提升它们野外生存能力的必经之路。”据介绍,从孵化基地转运来的幼鹤,需历经大约三年的训练周期。饲养员通过特定的引导方式,逐步从最初的跟随奔跑,训练到实现短距离起飞,直至最终能在空中自由翱翔盘旋。当它们能长期稳定适应野外环境,就会被放归自然广阔的湿地。监测数据令人欣喜,被放飞的丹顶鹤踪迹最远已抵达吉林。
野化放飞的持续成功,根本上依托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改善。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刘野强调,总面积高达8万公顷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是通过严格的保护管理、持续的生态修复以及先进的科技监测手段,为丹顶鹤等497种珍稀野生动物构筑了稳固的生存家园。“鸟类的数量就是环境的‘晴雨表’,”他指出。技术上的突破也至关重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人工繁育研究,特别是在2016年采用“种鹤自然孵卵15天+人工孵化”的创新模式后,幼鹤体质和成活率显著提升。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基数,野化训练回归自然”的策略,盘锦地区冬季观测到的丹顶鹤数量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从2010年仅有的5只,跃升至2024年的187只!
从当年人为改造、围海养殖的滩涂,到如今生物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湿地;从濒危物种寥寥无几、行踪难觅,到如今丹顶鹤振翅高飞、黑嘴鸥欢声雀跃、斑海豹惬意安家的繁荣盛景——盘锦市十年“退养还湿”的伟大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诠释,为所有拥有宝贵湿地的沿海地区提供了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宝贵范本。辽河口,这片曾经饱受侵扰的土地,正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谱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