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迎接全国生态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纪念,记者跟随一支主题采访团探访了辽宁鞍山大孤山铁矿。这座拥有百年功绩的矿山曾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车铁矿石开采,如今却以创新实践演绎着“地上生态园、地下资源库”的转型故事。
回溯历史,大孤山铁矿由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运营,是亚洲最深的露天铁矿之一。它始建于1916年,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形成了深逾500米的巨大矿坑。自去年6月露天开采结束以来,这座矿坑启动了全面的生态回填修复工程。目前,三座智能化充填站正高效运转,将开采产生的铁尾砂转化为环保胶凝材料,再通过管道输注入坑底,以此筑牢地下资源的保护屏障。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大孤山分公司生产副矿长宫长亮详细阐释了这一工程的价值:一是彻底解决尾砂堆存问题,大幅节省尾矿库用地;二是通过回填加固地下水渗漏通道,显著降低塌陷和突水的安全隐患;三是逐步构建起172公顷的新型农林用地,促进生态系统重建。截至当前,已完成从-426米到-320米水平的回填任务。
近年来,鞍钢矿业始终遵循“边开采、边修复”的原则,实施了多次边坡削坡减载与滑体治理计划。工程团队借助创新技术,如上部爆破卸载配合下部锚索挂网喷浆加固方案,高效消除了矿坑边坡潜在风险,累计整治面积达25.67公顷。同时,还积极推进采场周边及平台的绿化复垦,新栽种的6万余株刺槐和火炬树已初步形成环绕采场的生态绿带。
相邻矿坑的鞍钢矿山生态园成为生态修复的突出样板。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粉尘飞扬、土地裸露的废弃排岩场。面对挑战,鞍钢矿业引入前沿技术:应用边坡喷播法突破75°陡坡绿化瓶颈,使植物成活率骤升至95%;利用尾矿微生物改良剂活化板结土壤,成功在吉林盐碱地培育了千亩富铁水稻;还采用抑尘网结合多管放矿系统控制粉尘扩散。
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将79公顷荒芜之地转变为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园区内,5公顷梨园和3公顷李子园果实累累;新种下的411公顷林地生长茁壮,监测数据显示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高达5200个/cm³。最令人瞩目的是,该区域每年固碳量达532.5吨,超越其碳排放的100.7吨,实现碳中和目标,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效应。这一成就已成为外交部“中国十年变革”的关键案例,为全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鞍矿智维(辽宁)科技有限公司矿山生态园负责人李辉在带领记者参观时介绍说,鞍钢矿业从2004年起对这片土地进行除盐处理,初期聚焦“绿化先行”,保障了树木超过95%的成活率。当前,矿山开采模式已从“结束开采再绿化”升级为“生产与绿化的无缝融合”,并朝文旅融合方向拓展。建园至今,已接待企业、社会团体考察1800余次。
鞍钢矿业正为生态园申报AAA级旅游景区,这将显著带动生态旅游效益和周边村镇经济升级,不仅增加企业收益,还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