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流光,米山欢腾。一场主题为“礼赞山河 乡约盛夏”的消夏“村晚”,如同炽热的火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点亮了山西晋城高平市米山镇的25个行政村。35场各具特色的演出,吸引了超过2000名村民登台献艺,不仅吸引了线下8万余观众的驻足喝彩,更引来线上15万人次的热烈围观,在广袤乡间绘就了一幅活力四射的文化盛景。
为何今年大办“村晚”?米山镇党委书记袁俊峰开宗明义:“文化不是形式,必须真正走进村里,融入百姓生活。”这份初衷,催生了一场不拘一格的文化盛宴在米山田野上蓬勃展开。
在郭村村,古老的戏台被村民的热情唤醒。这座市级文保单位相如宫对面的老戏台,瞬间变身为最接地气的潮流舞台。村民们精心装扮,演绎着传统文艺节目,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久违的热闹让村民感慨:“这戏台多少年没这么‘热乎’过了!”
侯家庄村的果园“村晚”别开生面。村副书记田希雅对着直播镜头当起了“导览员”:“家人们看过来!尝尝咱侯家庄的油桃,甜到心坎里!”一旁的果农们捧着自家的果实,对着镜头笑得自信满满,直呼“‘村晚’搭台,咱也当‘网红’!”
米东村则将“村晚”与民俗庙会巧妙结合。喧闹的街头,小贩早早摆摊设点。村干部特意将演出安排在庙会大戏前,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孩子们在摊位间嬉戏穿梭。“村晚”落幕,还连着唱了三天大戏,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满足感:“这日子,过得比蜜甜!”
而在云南村的新建足球场,“运动村晚”精彩上演。这个曾为“人少节目少”发愁的小村庄,另辟蹊径。高平市足协的队员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竞逐,中场休息时,由村里组织的文艺节目适时上演助威。球员们还贴心地为村里的孩子们送上了体育用品,运动与文化在这里交融。
米山镇的25个村,就这样凭着各自的特色“宝贝”——或是承载历史的古建戏台,或是枝头飘香的果园,或是传承已久的庙会街区,或是充满活力的体育场地,在乡野舞台上绽放出“各美其美”的独特光彩。“一村一晚”仅是整个规划的开端,米山镇的目标是让这场文化盛宴如同涟漪,从各村的小舞台扩展成全镇共享的大狂欢。
在宣传委员赵丽华和分管文化的副镇长张嘉琦精心策划的《米山镇消夏“村晚”焕新创演季》方案指导下,活动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先激活每个村的热情,再实现各片区联动,最终点燃整个米山镇的活力。
接踵而来的是“片区村晚”的热浪。全镇划分为五大片区,各村精选最亮眼节目,在代表性场地联袂献艺。
“我们村民可积极了,报名帮忙的可多了!”吴村村党支部书记郑树理高兴地说,“村晚”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深藏于乡间巷陌的文艺宝库。平日里的普通村民,站在聚光灯下瞬间成了耀眼的明星。
片区舞台上,内容更为丰富厚重:铁佛寺守护人王改英讲述着历史的守望;高平秧歌传承人牛秋枝的亮嗓,瞬间弥漫开带着泥土芬芳的韵律;来自米山派出所的民辅警陈鹏辉、许晨鸣则分享了暴雨中奋不顾身救人的心境……15名特邀嘉宾,用最质朴的语言,传递着非遗的坚守、岗位的责任以及深扎乡土的奋斗故事。
如何让村民成为“村晚”真正的主角?镇政府想在了前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资源,却不随意干涉创意;避开农忙时段的傍晚开演;舞台边永远留着观看区。这一切都践行着袁俊峰提出的理念:“办老百姓自己爱看的晚会”。
“就像拉拉家常,把米山的故事讲出去。”袁俊峰这样形容“村晚”的意义。舞台上的节目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分钟都浸润着米山镇独有的生活气息与活力生机。这里不需要华丽的串词,村民们最真实的声音和演绎,就是展现米山历史底蕴、今日风貌,以及这片土地上人们昂扬向上精神的生动注解。浓浓的乡韵烟火气,正是这场乡村文化盛筵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