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犯罪链条末端通过花样翻新的手段将赃款合法化。近年来,从金店豪购黄金、高额现金礼品定制,到二手平台虚假交易,不少普通群众因法律意识薄弱沦为洗钱帮凶。一旦涉案,个人账户可能遭冻结,甚至面临刑事责任。检察官提示:面对异常交易需坚持“不听不信不协助、多查多问严拒绝”,及时举报斩断犯罪链条。
01 金店“大客户”实为洗钱中转站
某金店突遇“企业客户”豪购300克金条,购金者以公司转账为由索要店主个人账户。转账后,神秘“同事”凭身份证取走金条。店主次日发现账户因接收诈骗赃款被冻结。警方追查发现,黄金在商场厕所被倒手三次后销赃至回收店。
作案内幕:三名涉案者均称通过网络“接单”。郑某坦言:“察觉不对劲,但2000元报酬太诱人”;史某后悔道:“明知违法却贪图快钱,几百元毁一生”。
关键提示:易涉案的三类人群
①轻信洗钱能“刷流水办贷款”者;
②被小额回报诱惑的待业人员;
③误将犯罪当“兼职”的青少年。
检方强调:即便仅参与跑腿收赃,也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贵金属行业反洗钱新规》8月1日施行,单笔交易超10万元需强制实名登记。
02 现金花束暗藏洗钱玄机
花店老板李某接到“豪气订单”:2万元现金制作花束。顾客以“移动支付不便”为由,要求直接转账至店主银行卡。转账到账后,李某包装交付快递。数小时后银行来电:该笔系电诈赃款!
店主反思:“大单冲昏头脑,忽略三大疑点”
①高价订单不还价;
②拒用常规支付却接受转账;
③全程不验货、不露面。
风险警示:
礼品行业需警惕涉及现金流转的订单:①拒收来源不明款项;②不对外提供私人账户;③遇“豪爽买家”“代取货”等异常情况立即报警。
03 二手表交易遭遇“专业验表”骗局
张先生在二手平台售表时,买家提出线下“专业验货”。验表师收取手表后,25万元货款直转张先生账户。次日账户因涉诈被冻结,而“验表师”仅是按指令藏表销赃的洗钱工具。
核心漏洞:
犯罪团伙诱使交易脱离平台监管。扮演验表师的李某供述:“拍照藏表即获2000元酬劳。”
检法提醒:
二手交易坚持“三不原则”
①不脱离平台收付款;
②拒绝私下转账或隐蔽交货;
③警惕催促交易、删除记录等异常要求。
律师强调:预见犯罪可能仍提供帮助者,需承担刑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