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1.79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9%。在全国这盘大棋局中,深处内陆高原的青海省异军突起,表现惊艳:该省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7.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出口额达到31.8亿元,增速达到惊人的1.1倍。青海省进出口和出口两项数据的增长速度均位列全国第一。许多人不禁要问:一个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看似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的内陆省份,是如何创造这一外贸纪录的?
仔细分析青海的外贸成绩单,有四大突出亮点不容忽视:
· 新能源产品成出口爆点:锂离子蓄电池成为青海上半年出口第一大商品,贡献了14.4亿元的出口额,同比激增高达32倍!其他新能源产品整体出口18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增幅达5.6倍,像多晶硅、单晶硅片出口均打破零的出口记录,显现青海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高原特色农产品远销全球:上半年,青海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到45个国家与地区,与上年相比新增了1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也是全国第一。新产品出口接连不断,冻鳟鱼首次进入日本市场,藜麦种子则首次远销西班牙等地。
· 国际“朋友圈”稳步扩大:青海的贸易伙伴数量在上半年增至91个国家(地区),新增伙伴13个。其中,匈牙利、马来西亚、俄罗斯是前三大市场。尤为亮眼的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表现,进出口值达到29.6亿元,大幅增长78.7%,占该省外贸总额的比重高达82.5%。国际货运班列发展迅猛,开行列数达到110列,同比增长翻倍有余(129%)。
· 民营企业扛鼎外贸增长: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参与外贸经营的民企达到166家,实现的进出口值达到31.2亿元,同比大增89.3%,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12%,堪称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也昭示着当地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在持续增强。
高原外贸加速的秘诀
青海这样一个内陆高原省份,其外贸如何能够克服区位限制,实现全国领先的“加速度”?深入剖析可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首先是优势资源的深度转化。青海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高原特色农产品成功打入众多海外市场;同时,以锂电池、光伏晶硅、碳纤维等为代表的绿色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其次是战略机遇的积极把握。青海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关键节点地区,凭借地缘优势(毗邻中亚),不断拓宽国际经贸通道。这不仅仅体现了青海在绿色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成就,更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生动映照。
再者是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的推动。近年来,青海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牧业)的产业链延伸与技术升级,打造了“资源开发到产品外销”的完整链条。国家层面对新能源的战略支持也提供了强劲动能。地方政府也精准施策,组织企业对接国际展会如广交会、进博会,并在重点区域举办经贸推介活动;同时,优化环境、资金支持、搭建平台等系列举措有效服务了外贸主体。区域协同深化成为破解内陆短板的关键。青海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与重庆等地共享物流资源、利用开放平台,极大地弥补了其内陆定位的局限性。
未来:潜力与挑战并存
当前,青海的外贸发展机遇清晰可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带来旺盛需求,为光伏、锂电等产业出口提供了广阔的蓝海;“一带一路”框架持续深入推进,其沿线国家蕴含巨大市场潜力;国内层面,对西部发展的支持日益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则为青海培育新优势创造了空间。
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 国际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外需可能减弱等因素,都是主要的外部风险。
· 外贸结构仍需优化提升。目前的较高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少数优势产业(如新能源)。一旦遭遇国际市场波动或资源价格变化等冲击,整个外贸增长就会面临较大压力。
· 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仍需加强。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其在复杂国际市场竞争中容易面临挑战。
展望未来,专家建议青海需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着力延长新能源和特色农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应更深入地融入“一带一路”全球网络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框架,以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同时,积极开拓如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模式新领域也成为潜在的新增长点。综合来看,青海省的高质量外贸发展前景广阔,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望在未来持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