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层决策
    • 地方动态
    • 食品安全
    • 地方频道
    • 中港环保
    • 中港查询
    • 人员查询
    查询
    010-57279123
  • 网站首页
  • 精选
  • 动态
  • 市县
  • 三农
  • 人物
  • 法治
  • 文化
  • 科技
  • 头条

    精选

  • 2025-08-03 上饶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 2025-08-01 领跑全国!内陆青海外贸增速何以如此之快
  • 2025-08-01 就业帮扶车间激发蓝山县村民增收新活力
  • 2025-08-01 成都夜间动卧直通四大城市,商旅与游客热捧“夕发朝至”
  • 2025-07-31 响应国家号召,共筑绿色生态梦——中纪央媒网在行动

    动态

  • 江西玉山岩瑞镇开展“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
  • 雨季不误安居愿,太原老旧小区暖心改造
  • 海南自贸港封关后海关监管新规:三类货物特殊管理 二线通道便利通行
  • 三地创新监管模式 让无堂食外卖更放心
  • 我国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减轻育儿负担惠民举措
  • 中国泳队新加坡世锦赛夺两金 唐钱婷蛙泳摘铜
  • 安徽芜湖:奇瑞强势跃升152位 跻身《财富》 世界500强刷新中国车企进位纪录
  • 河北平泉“友爱老年公寓” 用爱织暖巢,让晚年时光满溢温情与幸福
  • 2025苏台青年创新交流营暨文创大赛启幕,两岸青年共筑江苏梦想
  • 电商虚假评论乱象引关注,消费者权益亟待保障

    市县

  • 青海救治小“凌小蛰”,雪山之王展现生态曙光

    三农

  • 西藏金融服务变革惠泽边陲乡村振兴

  • 湖南祁阳订单农业驱动乡村振兴,特色高粱玉米绘就富民新图景

  • 高原牧场的智慧蝶变:那曲牧民拥抱新生活

  • 连江口镇:生态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画卷

  • 夏日高温催生“清凉经济”繁荣:新消费趋势与监管强化

  • 中纪央媒网镜头下的乡村振兴 绘就共富新图景 ,共赴时代新辉煌

    法治

  • 警惕新型电诈洗钱陷阱!收赃销赃皆担责
  • 伪营养师布迷阵,保健品乱象吞噬健康
  • “清欠”任务下的骗局:大学生签名竟成失信人,检察深挖揭借名贷黑幕
  • 新规破解甲醛房困局,让出租屋成为安心之家
  • 3岁糖宝遭拒赔,重疾险条款埋雷引争议
  • 中纪央媒网江苏运营中心主任梅发龙:走基层,普法教育显担当
  • 婚恋账号乱象:捞金术泛滥,专家呼吁平台强化算法监管
  • 法院认定休息时间回复工作微信构成加班并判支付费用
  • 背景调查越界警示:法院案例揭示名誉权保护边界
  • 打赏别"上头" 规范才能"上心"
高层决策 地方动态 食品安全 地方频道 中港环保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4-07-13

中港环保——领导决策网 报道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截至2023年,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

  ◇依托生态建设打造的超级“碳库”,内蒙古不断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林草碳汇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汇碳票制度,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划定基本草原7.3亿亩、9.7亿亩草原纳入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一项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正有力呵护着北疆这片绿色。

  ◇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78.39%,比1998年提高9.25个百分点,保持森林面积、覆盖率等指标持续增长态势。

  内蒙古地势东西狭长,横跨“三北”,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保护天然林到停伐护绿,从退耕还林、还草到草原生态补奖,再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内蒙古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扩绿、兴绿、护绿,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牢记嘱托,勇担责任。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发布,其中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强化草原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等4项意见,为内蒙古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提供了国家关怀和政策支持。

  近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制定和实施《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在202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确定为重点推进的“六个工程”之一。

  去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再次吹响向沙漠沙地深处挺进的冲锋号,广大干部群众发起治沙大会战,全年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其中,防沙治沙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如今,北疆愈加靓丽,林草资源“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效用更加凸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北疆铺展开来!

  大兴安岭林区内大黑山上的高山防火瞭望站(资料照片)

  吹响扩绿“冲锋号”  攻坚“三北”防沙治沙

  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防沙治沙“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60%的工程量在内蒙古。

  重任在肩,内蒙古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之大者”,创造了沙海扩绿的生态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三北”工程的战略部署,坚定自觉地当主力、打主攻,以大会战的气魄和超常规的力度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跑出了国土绿化与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鏖战沙海,久久为功锁“黄龙”。今年一开春,一条战线东西跨度达2000多公里的“三北”防沙治沙攻坚战即吹响“冲锋号”。

  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毛乌素沙地的大部和库布其沙漠位于这个市境内。打网格、补植、浇水……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等治沙片区,23支治沙队伍各司其职,上千名治沙人沙海鏖战。“大伙拿出一天掰成两天用的状态,开展防沙治沙大会战。”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永泉说。

  内蒙古境内,自西向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

  防沙治沙,是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之路。同时,坚持保护优先,通过封禁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巩固治理成果。为提高治理成效,内蒙古还坚持以科技培育选育治沙植物良种,大力推广抗旱技术,总结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产业治沙等多种模式。

  截至2023年,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大胆探索,不断创造治沙奇迹。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干部群众大胆创新,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路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和“塞外粮仓”河套平原之间。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和科研机构、企业协力治沙,沿沙漠边缘建起一条长154公里、宽100米的锁边林带。如今,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已后退约20公里,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较治理前降低94.7%,开创了“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

  锁边治理,也让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布其等沙漠的流沙停下了脚步。比海南岛面积还大的毛乌素沙地,如今80%长起林草,绿色向南挺进了近200公里;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到2115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跳出治沙看治沙”,沙海变“绿野”“蓝海”。沙漠、沙地地广人稀,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内蒙古“跳出治沙看治沙”,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努力把沙海变为“绿野”和新能源“蓝海”。

  板间种植乡土草和果树、灌木,既能固沙,又能生产饲草、药材、水果。在内蒙古库布其光氢治沙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杜洪光满怀自豪地说,项目占地10万亩,建成后绿化率可达95%,不仅年均可发电41亿千瓦时,还能养殖2万只羊、3万只鸡。

  今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预计将达到2727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万亩,力争到2030年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新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助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国营林场场长秦岭在林场苗圃查看碳汇造林苗木培育情况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工人在林下种植赤松茸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三合村的刘长春在巡护管护区树木

  弹好兴绿“奏鸣曲”  巧用林草大潜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内蒙古注意弹好兴绿“奏鸣曲”,努力发挥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四库”作用,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持林水和谐,发挥森林“水库”功能。“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增加森林植被,既能防风固沙、绿化山野,还能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

  30年前,鄂尔多斯市暖水乡种活了第一棵苹果树。如今,已有2300多亩山地苹果牢固扎根,“暖水苹果”远近闻名。

  在黄河中游流经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砒砂岩。该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军说,砒砂岩遇到雨水易碎,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治理又很困难。造林、封山育林……准格尔旗经过长期探索,在砒砂岩区成功种出一片片山地苹果、沙棘、山杏等经济林,全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38%,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73%,绿染山川的同时,还富了群众。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坐落在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阿尔山市,是内蒙古最早实现国有林场“挂锯停斧”的地区,失去主导产业之初,阿尔山市面临转型大考。十年弹指一挥间,阿尔山市逆境突围,依托绿水、青山林海、湿地、草原、温泉、火山、冰雪等资源,发展起丰富的旅游业态。如今,旅游辐射带动的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的62%。今年5月,阿尔山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内蒙古大力推动生态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筑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打造起动力澎湃的“绿色引擎”。以旅游业为例,2023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超过2.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354.7亿元。

  夯实“绿色粮仓”,多途径保障粮食安全。仲夏时节,西辽河两岸的玉米田里,满目嫩绿,无边无际。2023年,“内蒙古粮仓”通辽市产粮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通辽市境内有沙地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的52.9%,多年来,该市干部群众接续努力,构建起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全市150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夯实了粮食等农牧业发展的根基。

  目前,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面积过亿亩的省份之一,也是5个粮食净调出区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2023年,粮食总产量791.6亿斤,比上年增加11.4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居全国第6位。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九连稳”,2023年牛肉、羊肉、牛奶、羊绒产量均为全国第一。“做好生态建设,不光能助力建设美丽中国,还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陈永泉说。

  开发碳汇产品,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包头市固阳县国营林场场长秦岭看来,眼前的树林有了新的身份——碳汇林。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县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开发对象,开发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不伐树也能变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现在大伙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秦岭说。

  依托生态建设打造的超级“碳库”,内蒙古不断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林草碳汇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汇碳票制度,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驼峰岭天池

  构建护绿“大格局”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沙漠沙地“绿进沙退”,保护“短板”变治理“样板”、生态“颜值”变“产值”……当前,祖国北疆大地,正展现出无尽绿意、焕发出无限生机。

  为守好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内蒙古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护绿“大格局”,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和安排,让草更绿、林更茂、水更清,以严密的防护体系,保障北疆生态安全。

  “带薪休假”“挂斧停锯”,林海草原“休养生息”。“休牧期间,正是草原恢复的时候,我们把羊圈养了,能让草好好生长。”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民李海明说。他家有1.2万多亩草场,养着400多只羊。

  今年4月1日开始,锡林郭勒盟2.2亿亩草原陆续进入春季休牧期,时间不少于45天。多位牧民告诉记者,禁牧政策刚出台时,巡逻的人一走,一些牧民就偷偷放牧。如今,季节一到,尝到禁牧甜头的牧民都自觉禁牧,生态保护意识已在牧民心中牢牢地扎了根。

  划定基本草原7.3亿亩、9.7亿亩草原纳入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一项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有力呵护着北疆这片绿色。

  夏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满目葱茏。晨曦中,乌力库玛林场的职工耿洪广奋力爬上一处山坡,风在耳畔呼呼作响,他大口喘气,拿起望远镜巡视着远方。强化护林防火,打击盗伐偷猎……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后,林业职工从“砍树人”变成“护树人”。

  人工造林、自然恢复……“挂斧停锯”,让这片曾产出2亿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迎来新生。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78.39%,比1998年提高9.25个百分点,保持森林面积、覆盖率等指标持续增长态势。林区动物、植物等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林木蓄积量已超过开发前的水平。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塞外明珠”碧水清流。6月1日,今年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开闸,黄河水通过134多公里长的管道,不断地流进岱海。自2022年9月建成以来,该工程已累计向岱海补水2800多万立方米。

  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受自然和工农业取水等因素影响,湖面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平方公里一度萎缩到50平方公里左右,水质也不断变差。生态补水、入湖河道治理、减少工业农业取水等多措并举,促进了岱海生态系统恢复,今年湖面又实现近十年同期的首次回升。

  内蒙古河、湖、湿地资源丰富。为让这些“塞外明珠”永驻北疆,内蒙古围绕水质改善、水量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统筹实施湖泊等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针对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以乌梁素海为例,随着水面扩大和水质改善,在此栖息的鸟类已增加到260种。

  织密织牢防护体系,保障北疆生态安全。内蒙古推进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强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林草资源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的同时,以一系列举措和行动,严守林草生态资源安全底线。

  身穿迷彩服,拎着工具箱,爬上近45度陡峭的山坡进行虫害监测,这是薛旗的工作日常。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库都尔森工公司森防站副站长,薛旗就像深山林海里的“啄木鸟”,治虫,守林,守护大兴安岭碧绿的林海。

  “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后,我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无烟的火灾’,我们要造好林,也要守好林。”薛旗说。

  内蒙古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林草灾害风险防控成效明显。2023年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996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33%。

  正是有严密的防火网和防火员们的责任心,才保证了茫茫林海草原安澜!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眼下,2400多万草原儿女,正用坚决的态度、扎实的行动,坚定地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维护者、捍卫者,奋力把扩绿、兴绿、护绿的壮举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大格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分享到:
上一条: “行进中国”调研行 品牌吉林|打造孕育科创企业“生态系统”
下一条: 次数减少、强度减弱 近十年我国春季沙尘天气减至年均9.2次
精选
内容决策
市县月刊
市县宗旨
车辆信息
一带一路
动态
国际动态
地方动态
社会广角
金融财政
深度观察
市县
市县动态
魅力城市
生态环保
特色小镇
地方频道
三农
三农资讯
美丽乡村
一县一品
精准扶贫
农业政策
人物
领导风采
独家专访
人民之声
企业家
创业者
法治
法制建设
官场现形
法治能量
法眼观察
食品安全
文化
文学诗词
历史知识
艺术音乐
非遗传承
人文教育
科技
科技聚焦
互联网
大数据
健康中国
公益慈善
头条
高层决策
地方动态
食品安全
地方频道
中港环保
联系我们
24小时热线 010-57279123 商务合作 010-57279123 版权合作电话 010-57279123

领导决策网 领导决策月刊

Copy Right © 2018-2026 领导决策网版权 京ICP备20240667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4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