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轻群体成为听力受损“新主力”
别再把耳朵发闷、嗡嗡响当小事了!8月5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李春丽在公开讲座中敲响了警钟:听力损伤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门诊就诊者中年轻人比例已突破50%。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李医师指出,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正是背后的推手:熬夜成性、不当掏耳、过度使用耳机、情绪高度紧张焦虑,甚至看似平常的用力擤鼻涕,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侵蚀你的听力健康,导致听力可能过早地“黯然退场”。
(二) 突发性耳聋:不只是“听不见”,72小时是黄金救治窗
“突发性耳聋”的表现多种多样,远超“完全失聪”这一种模式。李春丽医师强调,耳内持续的堵塞闷胀感、长时间的耳鸣不绝于耳、突然来袭的无故眩晕,都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发出的预警信号。其关键病理机制常与耳内血管发生痉挛有关——当你情绪焦躁或遭受巨大压力冲击时,耳内血管会过度收缩,引发局部血流中断,最终酿成听力断崖式下降。此外,频繁熬夜、超大音量佩戴耳机等也是常见诱因。
李医师紧急提醒:“一旦觉察到这类可疑症状,就医刻不容缓,分秒必争至关重要!最佳治疗时机是确诊后的72小时之内。” 数据显示,在宝贵的黄金72小时内启动规范治疗,约有七成患者的听力能得到显著改善和恢复;然而,若延误救治超过20天,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严重的听力损失可能永久伴随患者。因此,如果你发觉接电话时总是某个耳朵不清、看电视时需要不断把音量调大,应尽快前往设有耳专科的正规医院,进行如纯音听力测试等专业评估。
(三) 揭开“隐形听障”陷阱:你踩了几个?
“多数情况下,听力的流失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那些看似无害的日常行为,往往正是静默的听力杀手。”李春丽医师在讲座中揭露了几类普遍存在的错误习惯及避险指南:
1. 耳机依赖症的“保命法则”:
追剧、听音乐时耳机不离身?请牢记**“60-60-60”法则**:将耳机音量调节至设备最高音量的60%以下;每次使用时长控制在60分钟以内休息;当身处环境噪音强度达60分贝及以上时(如地铁车厢、热闹商场),坚决不要使用耳机强行收听。李医师解释原理:“行驶的地铁上,背景噪音已然很高,想听清耳机里的声音需要音量调到85分贝以上,其强度等同于电钻声!这对脆弱的听觉细胞是毁灭性的不可逆损伤。”
2. 别让“掏耳朵”的舒适毁了耳朵防线:
迷恋掏耳朵的“解痒时刻”?这是一个巨大的健康误区。我们的耵聍(耳屎)实际上是天然的‘防护墙’,具有抗菌和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它们会随着日常咀嚼活动而自然排出。过度掏挖不仅容易刺激耳道壁引发感染甚至肿胀发炎,甚至有戳穿鼓膜的风险,引起中耳炎和听力障碍。李医师建议:如果确实耳道瘙痒不适,可以尝试轻轻揉捏耳廓周围区域来缓解,切记避免将棉签或挖耳工具深入耳道内部!
3. 擤鼻涕:小小动作可能带来中耳烦恼: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风险——鼻腔与耳朵结构紧密相连(通过咽鼓管连通)。擤鼻涕时如果用力过猛、两只鼻孔同时堵塞擤出,容易产生高压,反向冲击通过咽鼓管传递到中耳腔,可能导致急性中耳炎发作。正确做法是:应当先用手指轻压一侧鼻翼,擤完该侧;再如法擤干净另一侧鼻孔。
(四) 科学防护,守护听力
守护听力健康,需要积极防御:
· 首要原则:规避噪声环境:长时间置身于高噪音环境中(包括不良的耳机使用习惯),会让听觉系统持续处于亢奋和疲劳状态,导致功能逐渐衰退。此外,噪音污染还会引发烦躁情绪、睡眠障碍,进一步诱发血压升高、心脏输出量下降,从而妨碍内耳区域的血液供应循环,最终削弱听力能力。务必减少暴露在噪声源下的时长。
· 应急智慧处理进水:游泳或沐浴后若感觉耳道进水,不要恐慌猛掏。可尝试:手持吹风机开启低温档位,保持至少30厘米距离吹拂耳外部区域;或通过侧头轻抖、单脚蹦跳巧妙借助重力排水;也**可将洁净棉签轻轻置于外耳道口(**绝对不要深入!)吸收表层的可见水痕。
· 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早筛查:对于频繁佩戴耳机的习惯人群、工作环境存在显著噪声暴露的职业人员,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可能影响微循环系统的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安排听力筛查项目监测。专家建议除基础的纯音听阈测试外,必要时可加做耳道及鼓膜情况的耳内镜检查,全面掌控听力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