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层决策
    • 地方动态
    • 食品安全
    • 地方频道
    • 中港环保
    • 中港查询
    • 人员查询
    查询
    010-57279123
  • 网站首页
  • 精选
  • 动态
  • 市县
  • 三农
  • 人物
  • 法治
  • 文化
  • 科技
  • 头条

    精选

  • 2025-08-03 上饶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 2025-08-01 领跑全国!内陆青海外贸增速何以如此之快
  • 2025-08-01 就业帮扶车间激发蓝山县村民增收新活力
  • 2025-08-01 成都夜间动卧直通四大城市,商旅与游客热捧“夕发朝至”
  • 2025-07-31 响应国家号召,共筑绿色生态梦——中纪央媒网在行动

    动态

  • 江西玉山岩瑞镇开展“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
  • 雨季不误安居愿,太原老旧小区暖心改造
  • 海南自贸港封关后海关监管新规:三类货物特殊管理 二线通道便利通行
  • 三地创新监管模式 让无堂食外卖更放心
  • 我国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减轻育儿负担惠民举措
  • 中国泳队新加坡世锦赛夺两金 唐钱婷蛙泳摘铜
  • 安徽芜湖:奇瑞强势跃升152位 跻身《财富》 世界500强刷新中国车企进位纪录
  • 河北平泉“友爱老年公寓” 用爱织暖巢,让晚年时光满溢温情与幸福
  • 2025苏台青年创新交流营暨文创大赛启幕,两岸青年共筑江苏梦想
  • 电商虚假评论乱象引关注,消费者权益亟待保障

    市县

  • 青海救治小“凌小蛰”,雪山之王展现生态曙光

    三农

  • 西藏金融服务变革惠泽边陲乡村振兴

  • 湖南祁阳订单农业驱动乡村振兴,特色高粱玉米绘就富民新图景

  • 高原牧场的智慧蝶变:那曲牧民拥抱新生活

  • 连江口镇:生态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画卷

  • 夏日高温催生“清凉经济”繁荣:新消费趋势与监管强化

  • 中纪央媒网镜头下的乡村振兴 绘就共富新图景 ,共赴时代新辉煌

    法治

  • 警惕新型电诈洗钱陷阱!收赃销赃皆担责
  • 伪营养师布迷阵,保健品乱象吞噬健康
  • “清欠”任务下的骗局:大学生签名竟成失信人,检察深挖揭借名贷黑幕
  • 新规破解甲醛房困局,让出租屋成为安心之家
  • 3岁糖宝遭拒赔,重疾险条款埋雷引争议
  • 中纪央媒网江苏运营中心主任梅发龙:走基层,普法教育显担当
  • 婚恋账号乱象:捞金术泛滥,专家呼吁平台强化算法监管
  • 法院认定休息时间回复工作微信构成加班并判支付费用
  • 背景调查越界警示:法院案例揭示名誉权保护边界
  • 打赏别"上头" 规范才能"上心"
高层决策 地方动态 食品安全 地方频道 中港环保

守一方水土 护黄河安澜——兰州市红古区开展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2024-12-06

领导决策网报道      

3.jpg

兰州市“两河口”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环境优美,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初冬时节,站在兰州市“两河口”,一边是青海省民和县,一边是我省的兰州市红古区,湟水与大通河两河在此交汇,奔腾的河水与两岸的树木、芦苇荡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今年9月,位于“两河口”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基本完工,一条生态长廊正式向社会开放。很快,这里就因两河交汇、水鸟云集、环境优美,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湟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支流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全胜介绍,这片区域之前是海石村的河滩地,左岸没有护堤,汛期经常被淹,久而久之变成了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水生态环境差,防洪防灾压力大。

  2022年开始,红古区重点组织实施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深入开展生态基底的修复,以“黄河清源、幸福走廊”为定位,遵循“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设计理念,建设了一条开放融合、舒适通畅、安全韧性的滨河绿廊,用生态护岸和边坡治理保障防洪安全,两岸的泥沙不再裹挟着涌入河流,进而流入黄河。

  “这个项目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分两期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项目施工员张高强告诉记者。

  清澈的河水、坚固的河堤、成片的湿地……沿着生态廊道朝前走,既能感受到河流的壮丽,也能欣赏湿地风光,这里成了当地市民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项目把红古区沿湟水河的8公里全部打通,建成了健身廊道,将生态河道融入居民的生活环境中,拓展了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郭全胜说,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成了市民健身、锻炼的热门地点。

  正在散步的市民刘兆华告诉记者:“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配套建设了景观凉亭、休憩座椅等设施,饭后出来散步、锻炼很方便。”

  “这片湿地与湟水河水系相互连通、相互渗透,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不做过多的人为干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生态修复效果。”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刚介绍,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构建了生态绿网体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一揽子解决区域零星生活污水直排、水循环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遏制水土流失、丰富生态物种,改善了湟水、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鸟类的选择,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最好佐证。市民李明英告诉记者,在生态廊道漫步时,能看到湿地水流清澈,水鸟翩跹、野鸭成群,昔日的烂泥滩变了模样。

  离开“两河口”继续前行,一大片生态林映入眼帘。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煤场林立、尘土飞扬。

  生在窑街、长在窑街的朱金山一有空闲就去生态林转转,窑街近年来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窑街地处兰州市红古区西北部,是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窑,后沿窑形成街巷,故名窑街。

  这里因煤而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矿发展最兴盛时,窑街的人口达到十几万,大大小小的煤窑多达上百个,人们纷纷定居在此“以煤为生”,窑街也被称为“陇原第一大镇”。

  这里也因煤而困——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引发地表塌陷,过度的开采使土地丧失了原有功能,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窑街也处于“矿竭城衰、破败凋零”状态。

  朱金山和他的乡邻,曾经被红古其他地方的人称为“塌窝”里来的。

  “塌窝”就是指这一片采煤沉陷区。站在红古最繁华的街道上,“塌窝”里来的人很好辨认,因为裤腿上全是灰。

  “塌窝”两个字,让朱金山和住在这里的人,心里总埋着点自卑和失落。

  “以前这里就是煤场子,天是灰的、地是黑的,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大家苦不堪言。”朱金山说。受窑街沉陷的影响,原本位于这里的下窑、山根、滩子、下街“矿区四村”的房屋裂缝、环境恶化,已经不再适合人们生活。

  窑街转型治理迫在眉睫。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

  生态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窑街这个世世代代以煤为业的地方,要关停煤场、治理生态,绝非易事。

  从2014年开始,这里开始了长达10年、共分为6期的生态治理工程。

  “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面积3233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辅助设施占地300.47亩,经过10年的建设,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红古区窑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霞介绍,项目推进过程中,集中实施了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采取拆一片、绿一片的办法,及时跟进绿化美化,才有了今天的生态林区。

  如今,站在窑街采煤沉陷区治理后修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区恢复生态后的2000多亩成片林地。远处栽种近10年的林子已经有了些规模,近处新栽的小树也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朱金山说,真没想到“塌窝”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朱金山和村民们搬出了这片沉陷区,住进了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房。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到乡镇企业就业、组织外出务工,并为他们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这里的老人满60岁,就能领到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金。

  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有效改善了窑街的基础设施,也有序推动了综合管廊、绿地公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了老旧小区改造、交通路网突破、沟道防洪治理、市政管网改造提升等一批短板工程,有效增强了窑街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近年来,窑街街道借着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的东风,加快窑街片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美丽新农村。

  “窑街是甘肃煤炭工业的摇篮,工业遗址众多,我们还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片区为目标,深度挖掘开发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发展。”张丽霞介绍说。

  守一方水土,护黄河安澜。今日的红古,从矿山到林田,从田野到河畔,从城区到农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近年来,红古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控污减排、生态建设为重点,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机制,辖区环境质量逐渐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今后,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牢守住生态环保安全底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红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红古区委常委、副区长魏久南表示。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上一条: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条: 水清岸绿鸟归来——北京河湖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精选
内容决策
市县月刊
市县宗旨
车辆信息
一带一路
动态
国际动态
地方动态
社会广角
金融财政
深度观察
市县
市县动态
魅力城市
生态环保
特色小镇
地方频道
三农
三农资讯
美丽乡村
一县一品
精准扶贫
农业政策
人物
领导风采
独家专访
人民之声
企业家
创业者
法治
法制建设
官场现形
法治能量
法眼观察
食品安全
文化
文学诗词
历史知识
艺术音乐
非遗传承
人文教育
科技
科技聚焦
互联网
大数据
健康中国
公益慈善
头条
高层决策
地方动态
食品安全
地方频道
中港环保
联系我们
24小时热线 010-57279123 商务合作 010-57279123 版权合作电话 010-57279123

领导决策网 领导决策月刊

Copy Right © 2018-2026 领导决策网版权 京ICP备20240667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4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